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吉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等全部13大學科門類;擁有本科專業1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9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3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1個。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薈萃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4人(雙聘15人)。
吉林大學珠海校區是吉林大學在珠江三角洲設立的戰略窗口。2002年1月13日吉林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訂《珠海市人民政府吉林大學合作建設吉林大學珠海校區協議書》。吉林大學珠海校區占地5,000畝,現有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吉林大學南方研究院、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國家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珠海分中心、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吉林大學海洋油氣資源研究中心、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基地、吉林大學粵港澳臺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等9個教學、科研和管理機構。已經形成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培養的完整高等教育教學體系、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完整高等學校功能體系。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經教育部2004年5月18日批準成立,現由吉林大學與珠海市華政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在吉林大學珠海校區合作建設的獨立學院。學院現設14個系,2個教學中心,1個教學部,現有41個專業,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6824名。
顧問委員會
學院特邀一批著名高等教育專家、科學家成立了“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顧問委員會”,指導學院的發展戰略、改革大計、品牌建設等重大問題。為建設一流獨立學院的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使學院能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搶得發展先機,占領發展制高點。
師資隊伍
學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師資隊伍水平不斷提升。學院以“三個層次”師資骨干隊伍建設為核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可持續發展,實現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突破,全力建設一支中青年學科(術)帶頭人、專業骨干和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組成的師資骨干力量,滿足學院內涵建設發展的需要。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廣東省領軍人才等一批高層次人才受聘為我院特聘教授。學院給予“三個層次”師資骨干特殊政策,鼓勵和支持他們多出高水平成果。學院還制定了《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關于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有關規定》、《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關于教師在職進修的有關規定》、《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百人工程”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實施辦法》等政策性文件,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到目前為止,已有29名教師入選第三層次——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7批171名青年教師列入“百人工程”培養計劃,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65人,多名教師到實際部門掛職鍛煉。學院還為了擴大教師視野,了解國外、境外教育現狀,每年都派教師出國(境)考察和訪問。與此同時,我們還針對實際需要,聘請了一些外籍專家來校任教。
學院還經常開展觀摩教學,組成學科群選報課題,形成教學梯隊,組織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形成了相互學習、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2014年1月,學院榮獲第一批廣東省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獎勵項目150萬資金資助。
辦學定位
學院遵循“十一五確保質量形成規模、十二五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的發展思路,確立“綜合性、應用型、開放式、有特色、居前列”的辦學定位。
學科專業
學科涵蓋經濟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等八大學科門類,41個本科專業。
教學工作
培養具有優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養、扎實理論功底、熟練專業技能、積極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鼓勵畢業生考取境內外研究生繼續深造。
學院各學科由本院教授、外校教授和實際部門專家共同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查專業培養方案、創建實習和就業基地。在此基礎上學院成立了院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各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實踐教學和教學改革方案給予指導。同時,負責審核全校公選課。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針對不同專業實際情況對大四學年的培養實行分類指導,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實現人才培養效益最大化。進一步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凝煉辦學特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學院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構建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加強雙語課程建設及平臺課建設;同時深入開展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在已建的校級精品課程基礎上,提高標準,建設省級精品開放課程,實行課程資源公開和共享。學院每年投入教改專項經費400萬元。
學院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習基地建設、實習指導等各方面加強實踐教學。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倡導“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就業”一條龍式的培養方式。從教務處到各基層教學單位都指派專人負責產學研基地建設。在學生實習期間,學院要求指導教師深入實習基地,了解學生實習中的各種問題,實地指導,保障實習的工作質量。在基礎建設和經費投入上積極支持實踐教學,2008年先后投入使用了建筑面積達3.3萬平方米的綜合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建起了化學、物理、電子、計算機、工商、藝術等各種實驗室171間,有效地保障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以建筑面積達5千平方米的機電實訓樓為例,內有液壓與氣動、測控技術、數控加工、汽車構造等10個實驗室,擁有加工中心、數控銑、數控車、線切割、汽車底盤架等大批先進實訓設備。
學院通過有關規章制度和教學管理系統平臺,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平臺,采取自由聽課與推薦觀摩教學課相結合、教學管理人員聽課與教師聽課相結合、師生座談會與學生網上評教相結合、督學查課與學生信息員查課相結合、定期集中檢查與全程隨機抽查相結合等多種措施和手段,不斷改進原有質量監控體系,形成長效監控機制,使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日益完善。建立并不斷完善教學激勵機制,制訂了精品課建設、優秀教學成果評比、青年教師教學大賽、特色專業建設、重點專業建設等辦法,并已實施。
學院十分重視教學管理隊伍和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設。由教務處和各教學單位教學秘書組成了教學管理隊伍,定期開展教學工作的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近年來,陸續結合本院實際,在質量工程、學籍管理、命題規范、閱卷要求、成績登錄、畢業論文指導等各個方面,建立和完善了適合本院需要的規章、制度、辦法。
科學研究
學院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成員由涵蓋各學科專業的專家教授組成,對科研立項、科研成果做出評價,對教師職務晉升予以把關,體現了教授治校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同時為了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學院加強師生科學道德和學風的建設,建立了學風建設專題網站。
為提高教師科研能力,提升教師科研水平,促進學院科研發展,學院加強與吉林大學的合作,積極引進吉林大學本部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和學科帶頭人,并與相關學科、專業開展合作研究。先后與任露泉院士團隊、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計算機通信重點實驗室、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面機械仿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通信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學院、機械學院等科研團隊聯手,使我院教師能夠盡快地站到各學科領域的前沿。學院先后設立了工業設計及模具制造公共實驗室、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公共實驗室、中小企業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臺、珠海文化理論研究基地、珠海橫琴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珠海溫泉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文化理論研究所、旅游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所、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研究所、機電工程研究所、軟件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等14個研究機構。如今,中小企業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臺被珠海市中小企業局認定為“珠海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被廣東省中小企業局認定為“廣東省中小企業生物醫藥(技術)服務示范平臺”,并獲得支持資金300多萬元的資助;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公共實驗室)、工業設計與模具制造實驗室,均被珠海市科技局確定為珠海市公共創新實驗室,分別獲得100萬元、50萬元的經費資助;珠海文化理論研究基地、珠海橫琴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珠海溫泉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占12個珠海市首批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的四分之一。學院創辦了學報《珠江論叢》,有力促進我院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為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學院在保證教學工作有序進行的同時,積極支持、鼓勵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學院的科技創新活動一直圍繞地方的產業發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近幾年來,學院承擔了縱橫向各類科研項目220余項,合同經費1760多萬元,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中發表學術論文1300多篇。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則直接服務于政府決策、地方立法、城市功能定位、城市規劃、經濟運行、人才開發管理等。如,《珠海市橫琴島開發戰略與規劃提綱》、《珠海市地方旅游立法調研咨詢報告》、《珠海市無線電管理辦法的調研與實證研究》、《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緊缺工種目錄的調研》等都直接為政府立法或制定有關政策提供了依據。
科研中涌現出來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觀點有力促進了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管理系主任、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劉云德教授研究的課題“中國人的信仰體系研究:歷史與現實”,獲得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資助,實現了我院建院以來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零的突破;化學與藥學系陳奇丹、袁碧貞、胡玲3位教師分別申報的項目獲得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經費分別為26萬元、25萬元、25萬元;化學與藥學系周慧研究的“基于蛋白質組學和超濾質譜技術研究刺五加治療帕金森病的作用機制及化學物質基礎”課題,獲得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立項,立項資金23萬元。化學與藥學系制藥工程(生物制藥)專業申報“廣東省民辦高校本科重點專業”建設立項,獲廣東省教育廳批準,并成功申請到“廣東省民辦高等教育專項資金”110萬元的資助。化藥系還獲得國家工信部2012年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旅游管理系承接珠海市“幸福村居”工程規劃系列項目,與斗門區乾務鎮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學院與汕頭市科技局簽訂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優化科技發展布局、推動汕頭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
圖書資料
學院圖書館經過建設和發展,館藏圖書已經形成了具有學科、專業優勢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綜合性藏書體系。現有館藏圖書(含電子圖書)253萬余冊,中外文期刊2980余種,電子期刊18460余種,并與吉林大學本部建立了文獻資源共享關系。通過大力接收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捐贈的中外文圖書,豐富圖書的種類,以滿足教學、科研以及特色學科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設施設備
學院具有一流的本科教學條件,校園依山傍海,占地2,421畝,建筑面積近57萬平方米,建設投資22.8億元,固定資產總值24.9億元(含社會捐贈),美國UGS公司、摩托羅拉公司、聯想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向學院捐贈的軟件及各類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總值近4.76億元。學院教學設施有三座教學樓共8.5萬平方米,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共3.4萬平方米,圖書館5.4萬平方米,五環體育館和游泳館共1.1萬平方米,大學生活動中心0.7萬平方米,還有標準體育場、高爾夫教學訓練中心、籃排球場、乒乓球館、健身房等;生活設施完善,兩個大型食堂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學生公寓有近2.7萬張床位,4人標準間,設有空調、電腦桌、電話、網絡接口、電風扇、飲水機、獨立衛生間、太陽能淋浴等設備。
國際合作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積極推進開放式辦學,加強與國(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布萊恩特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加拿大卡普頓大學、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瑞典耶夫勒大學、日本櫻美林大學、韓國高麗大學、臺灣義守大學、澳門大學等80多所國(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并已開展多方面的合作。
學院鼓勵和支持學生到國(境)外大學學習。2008年至今,學院已選派約1,200多名學生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典、日本、韓國、泰國、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攻讀雙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或短期留學和交流;選派320多名學生赴美國迪士尼世界等大型國際企業開展帶薪實習、調研;外派70多批次教師代表團赴國(境)外高校進行訪問、參會、研修,簽署合作協議,開展科研項目。學院已有來自美國、瑞典、西班牙、俄羅斯、委內瑞拉、日本、韓國、朝鮮、菲律賓、也門、約旦、尼日利亞等國家的560多人次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生活。學院每年將為全院學生提供100多個公費留學名額。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極大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了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在未來的發展中,學院將繼續著力拓展“3+1”聯合培養項目、“2+2”雙學士學位項目、“4+N”碩士學位項目等多種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每年仍將選派約200名學生赴國(境)外留學深造。同時學院還將大力推廣跨國帶薪實習項目,每年將選派100多名學生赴境外開展海外實習和短期游學。學院國際教育中心常年開設出國留學預備班及短期外語強化班,為有志出國留學進修的學生提供語言培訓,累計有近1,000名學生參加培訓。
校園文化
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學院經常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術大師和吉林大學本部的名師來院進行高水平的學術講座、專題報告;馬云、王石、白巖松、魯豫等多位社會名流和同學們面對面交流,極大地開闊了學生們的學術和社會視野。學生在感受濃郁校園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并推動著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院士講座
為塑造學院的學術品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學術氛圍,提升校園文化知識層次,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學術品位,自2006年秋季學期起,我院開始舉辦“科技大師系列講座”,每周邀請一位院士來院講學,迄今已有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和國際宇航科學院的90余位院士光臨,并主講了134場講座,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院士林”里,院士們手植的紅木棉枝繁葉茂,與“校友林”、“國際合作林”、“校企合作林”一道為校園增添了亮麗的風景。2013年9月,以科技大師系列講座為引領的講座體系建設成果經學院推薦,參加廣東省2013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榮獲三等獎。
學生獲獎
學院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大學生科技、文化、體育及其它專業類比賽,幾年來共獲得各類獎項100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項達150余項。2008年,學院成功承辦了全國首屆大學生高爾夫邀請賽、廣東省第三屆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深圳分賽區大賽、珠海市第二屆大學生運動會等多項大型賽事活動;2009年,學院成功承辦了“青春樂章”珠海市金秋藝術節高校專場晚會和第四屆珠海市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幕式等大型活動。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構建出我院一派和諧的景象,為學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
校企合作
學院堅持開放式辦學,加強實習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目前,學院已經與社會各界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與300多家不同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共建產學研實習基地,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優勢互補,培養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盡全力促進學生就業。
就業狀況
學校十分重視畢業生就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在珠三角很有影響,2010年學校被評為“廣東最具就業競爭力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遍布全國各省市及港澳地區,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在同類院校中居于前列。
2008年首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6%,其中有76%的畢業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有4.25%的畢業生考取境內外研究生,6.16%的畢業生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就業,2.52%的畢業生在事業單位就業。
2009年畢業生人數3085人,總體就業率95%,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0.75%。有31.5%的畢業生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有5.34%的畢業生在國家級單位就業。
2010年畢業生3465人,總體就業率96.08%,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3.26%,到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的占13.7%。
2011年畢業生3728人,總體就業率97.48%,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3.57%,到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的占12.6%,有125人考上國(境)內外研究生。
2012年畢業生4748人,就業率98.56%,在廣東就業的占83%,有139人考上國(境)內外研究生。
2013年畢業生人數6278人,初次就業率98.28%,其中在廣東就業的占86.22%,珠三角九城市就業人數達74.18%。
2014年畢業生6448人,初次就業率為96.81%,其中在廣東地區就業占就業學生總數的85%;在珠三角地區就業的占就業學生總數的73%,在珠海就業的有931人。
地理環境
學院座落在“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珠海市,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陸地接連。廣珠城際輕軌已經開通,珠海直達廣州只需60分鐘。世界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已經動工開建,通車后,珠海到香港的行車時間僅為30分鐘。
校園背靠峰巒疊翠的觀音山,面對煙波浩渺的南中國海,位于珠海航空產業園之內,靠近國際樞紐海港高欄港,位于珠三角戰略發展要地。校園由聞名世界的設計悉尼奧運會場館的澳大利亞PTW公司按照澳洲濱海建筑風格整體規劃設計,環境優雅,椰風海韻,空氣清新,風光綺麗,是莘莘學子讀書學習的理想園地。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