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寧夏醫科大學位于美麗的塞上湖城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學校與自治區同齡,于1958年建校。1962年,并入寧夏大學,改稱寧夏大學醫學系。1972年,上海鐵道醫學院搬遷至銀川,與寧夏大學醫學系合并,重建寧夏醫學院。2002年,寧夏衛生學校、寧夏護士學校并入寧夏醫學院。2008年8月學校更名為寧夏醫科大學。
建校半個世紀以來,經過幾代寧醫人的奮斗拼搏,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2007年新校區建成投入使用后,學校的教學、科研、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觀。校區內湖光粼粼、綠草茵茵,與宏大的建筑群構成了銀川市南大門一道亮麗的風景。目前,學校新、老兩個校區占地面積共83.4萬㎡,建筑面積29.7萬㎡,資產總值8.33億元。圖書館藏文獻73萬余冊,建成了萬兆主干連樓宇、百兆交換到桌面的校園網絡,其規模、速率、服務等均達到了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
學,F有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中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研究生學院、管理學院、理學院、檢驗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高等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6個直屬教學機構。
學,F有附屬醫院8所,附屬回醫醫院目前正在籌建中;有9所教學醫院,60余所實習醫院和實踐教學基地,分布于寧夏各地市及北京、上海、重慶、山東、遼寧、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等省市區。直屬附屬醫院有開放床位1900張,是寧夏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和自治區領導干部保健基地等多種職能的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年門診量70萬余人次,業務水平較高,對內蒙、甘肅、陜西等毗鄰地區具有強大的輻射影響力。1995年醫院躋身全國500家大型醫院之列。
學,F有教職員工及醫護人員3000余人(含直屬附院),其中專任教師63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399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到58.57%、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18.57%。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有9人,享受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0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三層次人選10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 家2人,自治區“313”人才25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6人。
學校緊緊圍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突出寧夏回族特色,堅持“整體規劃、發展內涵、突顯品牌、創新特色”的方針和“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積極調整學科專業設置,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構建了以醫學學科門類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目前學校有醫學、管理學和理學3個學科門類,有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護理學、藥學、醫學檢驗、口腔醫學、中藥學、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技術等17個本科專業。學校于1978年在寧夏高校中首先開展研究生教育。目前,擁有1個一級 學科(臨床醫學)、2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能夠招收和培養學歷教育和學位教育研究生,200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授予碩士學位單位和全國第二批開展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單位。有碩士生導師345名,博士生導師15名。2010年3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學校成為立項建設的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標志著學校的辦學層次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學校有臨床醫學、中醫學、預防醫學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自治區級特色優勢專業,溫病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心病學、中醫肝膽病學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在脊柱結核、地方包蟲病研究、生殖遺傳、顱腦疾患等研究方面成績顯著。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5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自治區級精品課程25門;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在2009年第六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獲得二等獎一項,是寧夏高校推評項目中唯一獲獎成果。學校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生育力保持重點實驗室),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2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13個附設科研機構。“十一五”以來學校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64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52項,特別是2009年,學校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項,在寧夏地區各科研院所名列第一。
學校依托民族地區優勢,積極開展回族醫學教育與研究。開設了回族醫藥學的選輔修課程,并推進回族醫學職業技能教育,成立了寧夏回族湯瓶八診亞健康療法職業培訓學院。組建了回族醫學研究所,寧夏回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2009年學校回族醫藥研究獲批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自治區攻關項目2項;刈遽t學教育和研究正在逐步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之一。
學,F有全日制在校學生8000余人,學校生源覆蓋全國25個。▍^、市),其中碩士研究生1000余人、留學生80人。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位于自治區高校前列,至今已連續三年被評為自治區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并被教育部評選為“2009年度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學校一貫堅持開放辦學的理念,十分重視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日本島根大學、山形大學、富山醫科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堪培拉大學,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南達庫他大學圣福德醫學院,意大利費拉拉大學以及國內的上海交大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數十個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開展了廣泛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
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學校在學科專業建設、基礎設施、師資力量、教學和科研水平等方面有了長足發展,已成為一所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在全國同類院校中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高等醫學院校。學校將緊緊抓住目前的大好機遇,進一步狠抓內涵建設,扎實推進“建博”工作,不斷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教學水平,為實現“兩個一流”(西部一流、有一流學科)和建設西部地區有特色、現代化、高水平的綜合性醫科大學而努力奮斗。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