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學校于1951年3月9日,由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和湖南大學農業學院合并組建,時名“湖南農學院”,同年11月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其前身可追溯到創辦于1903年的修業學堂,1994年2月,經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學校位于長沙市芙蓉區,占地面積2.27平方公里,北領東湖秀色,南潤瀏陽河風光,校園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是湖南省園林式單位。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堅持“質量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校”和“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辦學理念,加快了改革發展步伐,事業規模不斷擴大,先后獲得一系列重大榮譽和標志性辦學成果:實現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學科、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勞動模范等重大突破;兩次榮獲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學校黨委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經過59年的建設,學校已由一所單科性的教學型農學院發展成為以農科為特色,農、工、文、理、經、管、法、醫、教多學科綜合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從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7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98年開始招收留學生,2002年開始向國外高校派出本科學生開展交流、學習和培訓。現有在校研究生3400余人,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24000多人。建校以來,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13萬多名。
學校現有20個學院和1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設有63個本科專業、2個專科專業;1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國家、省部級重點學科14個。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6個國家品種改良分中心、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個中國煙草中南農業試驗站,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9個省(廳)級研究基地(所),1個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重點建設基地,1個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14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在崗博士生導師197人,碩士生導師514人,在職高級職稱專家 786人。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全國勞動模范、“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成員等98人;有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等22人;有“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湖南省“教學名師”、湖南省優秀教師等35人;有“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一、二、三層次人選、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和后備人選、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師等207人。
“十五”以來,學校加快校園建設,優化育人環境。目前,建筑面積107.21萬平方米,除土地外的固定資產總額達13.26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2.71億元,館藏圖書200多萬冊,校園網“萬兆為主干,千兆到樓棟,百兆到桌面”覆蓋全校,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完善。
“十五”以來,學校教學成果豐碩。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7 項,湖南省教學成果一、二等獎22項,在研國家級、省部級教改項目70余項;建成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14門;6個國家級、省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1篇,提名獎1篇;本科畢業生年度就業率穩定在92%左右。學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務處”和“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十五”以來,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8項,省部級獎109項;承擔國家973、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科技跨越計劃,948項目,湖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國家、省部級課題870余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80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230多部。校辦科技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現有全資、參股、控股企業14家,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1.65億元,利稅1300萬元。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科技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星火科技先進集體”。
學校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與英、美、加、法、日、韓、意、澳等10多個國家的20多所大學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與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加拿大北大西洋學院、日本鹿兒島大學和岡山大學、泰國皇家理工學院、菲律賓中呂宋大學、波蘭佛羅茨瓦夫農業大學等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