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是一所具有六十年悠久歷史的國家重點大學。早在建國前夕,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支援解放全中國,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分別成立了鶴崗工科高級職業學校、雞西煤礦工業學校、撫順工科高級職業學校、阜新工科高級職業學校以及東北煤礦工人速成學校。1958年分別成立了阜新煤礦學院、撫順煤礦學院、遼寧煤礦師范學院和雞西礦業學院。六十年代初期院校調整,四校合并,校址選于遼寧省阜新市,定名為阜新煤礦學院,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78年學校更名為阜新礦業學院。1996年4月, 經國家教委批準更名并升格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六十年來,學校始終立足地礦艱苦行業、位于艱苦地區辦學。一代又一代遼寧工大人秉承“誠樸求是、博學篤行”的校訓,弘揚“樸實無華、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的太陽石精神,辛勤耕耘,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創造了輝煌業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日益提升、辦學實力顯著增強。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88所重點院校之一,1981年被批準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獲準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有條件接收留學生單位之一,1999年被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同年學校又成為工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現已成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于一體,擁有工、管、理、經、文、法、農、教育等多學科,辦學特色突出,辦學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學府,F設有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力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等21個院系、103個本科與高職專業。目前,在冊學生3.9萬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高職生、留學生3萬余人。
遼寧工大教學科研設施完善、學習生活環境幽雅。學校建有阜新校區和葫蘆島校區,占地4240畝,其中阜新校區占地1900畝、葫蘆島校區占地2340畝。校園內古樸、典雅的建筑鱗次櫛比,校舍建筑面積78.4萬平方米。一萬二千平方米的現代化圖書館,藏書190萬冊,訂有中外文期刊2000多種。學校編輯出版的《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均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其中《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已進入CSTA 和EI以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并首批進入中國核心期刊。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的立足之本。遼寧工大高舉地礦特色旗幟,走特色發展之路,不僅擁有一批特色鮮明、實力較強的傳統學科,也擁有一批生機勃勃的新興學科。建有礦業工程、力學、測繪科學與技術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9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安全生產技術基礎研究中心、11個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已形成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遼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體系。
一流的大學必須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遼寧工大始終堅持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以培養高素質的優秀學科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以加強中青年隊伍建設為重點,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富有創新能力、滿足學校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F有專任教師1600余人,擁有雙聘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具有或正在攻博士學位240余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1名教師被確定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教師榮獲全國百名高校教學名師獎;一批教師分別被確定為省部級學科學術帶頭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國家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委員、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及各類學術期刊編委會委員。
遼寧工大把人才培養質量視為學校的生命,以培養誠樸求是、博學篤行,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正在著力構建和實施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努力追求貼近市場的質量、有發展后勁的質量和有社會責任感的質量。2006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近年來,學校先后有40余項教學成果獲國家和遼寧省優秀教學成果獎。在國家、省部組織的課程統考和教學質量檢測及各類大賽中,我校均取得了優異成績。畢業生就業率連年達95%以上,居遼寧省高校前列。廣大畢業生以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勇于實踐、團結協作、甘于奉獻的特點,贏得了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歡迎,受到了社會的好評。學校教務處、學生處先后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務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遼寧工大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及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技優勢,不僅立足為煤炭工業服務,而且不斷加大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力度,推進產學研合作,拓寬服務領域。學校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家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和技術聯盟。近年來,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863 ”國家高新技術等各類科研課題3500余項,科技經費達3.5億元,有500余項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240余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在礦山災害治理、安全技術與工程、測繪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制造等研究領域形成了明顯優勢和突出特色,在礦區開采沉陷治理、“三下”采煤、沖擊地壓的預測與防治、地質動力區劃、煤炭自燃火災防治等許多研究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學校連續組織參加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三次獲得“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組織獎”;先后舉辦國際礦山測量協會第十二屆大會、現代采礦與安全國際學術會議等50余次國際學術會議和全國學術會議,具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和國際知名度。
遼寧工大始終堅持走國際化、開放式辦學道路,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先后與美國、俄羅斯、越南、德國、澳大利亞、南非、日本等10多個國家的許多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校際聯系和學術交流關系,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南非比陀利亞大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日本秋田大學等國外高校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互派專家、學者、留學人員進行學術交流,開展科研合作,聘請世界知名學者擔任學校名譽教授。學校聘請了一大批外籍教師和專家為學生上課,建立了可同時培養語言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層次、多門類培養體系,與國外科研院所合作承擔了數十項科研課題。學校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越南礦業學院共同開辦了“2+2”、“3+1”聯合培養人才模式,與德國克勞斯達爾技術大學簽定了聯合培養人才協議。
遼寧工大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學校作為遼寧省屬唯一一所院校,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第二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實施高校,同時獲批國家創新實驗計劃項目20項。學校作為首批全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試點高校,創造性構建實施了將第一、第二課堂有機整合的素質拓展學分化新模式——雙嵌入素質拓展學分模式,素質拓展活動內容不斷豐富,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形成了以“一節”、“兩月”、“三類講座”、“四項工程” 和“十五項賽事”為框架的校級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和富有專業特色的院系級校園文化活動體系。近年來,我校學生在全國及遼寧省舉辦的各類科技學術競賽活動中,我校學生有600余項作品獲獎。學校榮獲了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高校優秀組織獎、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和遼寧省優秀青年志愿服務集體等多項稱號。“大學生社團文化節”被評為遼寧省校園文化精品活動一等獎,“大學生好習慣工程”被評為遼寧省思想政治教育A類精品活動。我校大學生科學發展觀宣講團,被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評為“第二屆全國高校優秀社團”、“第三屆全國高校十佳學生標兵社團”,這是遼寧高校歷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學生社團。我校學生代表昝瑩瑩作為三名學生代表之一,代表除北京、上海之外其它高校,在全國大學生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座談會上作主題發言,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以掛職鍛煉為主要形式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多次受到中宣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的表彰。校團委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光榮稱號。
櫛風沐雨,春華秋實。遼寧工大以其優良的學風和校風,多次被遼寧省政府、省教育廳授予“文明單位”、“安全文明校園”、“優良學風校”榮譽稱號。建校半個多世紀以來,已向國家輸送了10萬余名各類人才,廣大畢業生遍布國家經濟建設各條戰線,涌現出了一大批卓越管理人才和著名專家、學者。
在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新世紀,遼寧工大人正以昂揚的斗志、豪邁的情懷、創新的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把學校建成優勢學科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教學科研水平高、綜合實力強、社會貢獻大、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為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