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最早成立于1959年,在2001-2003年經由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及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而組成現在的研究所。目前,共有61個創新研究組,現任所長薛勇彪博士。現有職工532人,其中科技人員34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6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6人,"百人計劃與引進國外杰出青年人才"41人。獲得3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科研群體"和2個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的資助。設有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物信息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及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58人。在讀研究生538人(博士生409人)。在站博士后45人。
遺傳發育所瞄準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人口健康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重要農藝性狀分子機理、細胞分化與器官發育、生物分子網絡、動植物品種設計以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研究,提出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理論和概念;建立和完善動植物品種分子設計和培育的方法、重要遺傳疾病研發以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體系。
遺傳發育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分子農業生物學研究中心、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和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和研究資源中心以及河北欒城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試驗站等網絡臺站支撐系統;擁有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分子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托單位。
在國內合作方面,遺傳發育所與昆明植物所共建了"昆明植物所-遺傳發育所化學生物學聯合實驗室"。為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價值鏈,遺傳發育所分別在江蘇揚州、浙江嘉興、浙江杭州、河北石家莊、新疆石河子、湖南長沙、天津建立了以水稻、小麥、棉花、蔬菜等為重點研發對象的農業高新技術育種中心。此外,還在甘肅天水、陜西渭南、廣東深圳、福建莆田等地建立了一批空間誘變育種基地。
在國際合作方面,研究所以互派學者、合作研究、舉辦雙邊研討、聯建實驗室和舉辦國際大會等多種形式與世界許多國家的研究所、大學、公司和國際組織等進行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北京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共建"北大-耶魯-科學院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與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院和英國利茲大學分別建立了國際聯合實驗室,2007年和先正達生物技術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曾主辦過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和第11屆國際植物組織培養與生物技術大會等大型國際大會。
2006年至今共新承擔國家、院省部級及國際合作項目課題122項,目前在研課題248項。其間,共發表學術論文426篇,其中SCI論文299篇,IF累計1111;授權專利40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7個,獲國家獎4項。
遺傳發育所是中國遺傳學會的掛靠單位,負責編輯出版《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遺傳》和《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遺傳發育所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不斷凝練科學目標,注重科研體制與管理機制創新,積極與國內外各單元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注重創造和諧科研氛圍,希望通過5-10年的努力,將研究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的植物科學原始性創新研究機構,農作物品種分子設計和水資源高效利用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模式動物發育分子生物學領域獨具特色的創新單元;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人口健康的研究領域中發揮骨干與引領作用,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