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地處美麗的香山腳下,占地74公頃,是我國植物基礎科學的綜合研究中心。其前身為1928年創建的靜生生物調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3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以來,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其他國家級、中科院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60余項。
植物研究所以“整合植物生物學”為學科定位,圍繞與植物學發展密切相關的國家戰略需求——生態環境、現代農業、植物資源和系統進化等領域,利用實驗生物學(包括“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最新技術和手段,通過植物系統本身不同組織層次(分子、亞細胞、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群體和生態系統)以及植物科學與相關學科和技術的交叉融合進行整合研究。主要發展目標是將植物所建成國際著名的植物科學研究機構,引領和推動我國整合植物生物學的發展。
植物所現有9個研究和支撐部門、1個中外聯合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院重點實驗室、10個野外臺站,還有1個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生物分中心。研究和支撐部門包括系統與進化植物學研究中心、植物生態學研究中心、分子與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信號轉導與代謝組學研究中心、能源植物研發中心、北京植物園、華西亞高山植物園;中外聯合實驗室為IOB-TLL甜高粱聯合研發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院重點實驗室為中國科學院光合作用與環境分子生理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光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野外臺站包括: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湖北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正藍旗渾善達克防沙治沙生態研究試驗站、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多倫恢復生態學試驗示范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北方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內蒙古東烏珠穆沁草原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烏蘭察布草地生態研究站。此外,植物所還擁有亞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截至2009年底,標本館共收藏標本255萬份,包括化石標本7萬余份、種子標本8萬余份。數字化植物標本館共收錄標本信息182萬份,圖像信息163萬張。2008年開始建設的植物圖像庫目前已收錄圖片39萬幅。
植物所是中國植物學會、北京生態學會、北京植物生理學會、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中國花卉協會蕨類植物分會、Flora of China編輯委員會和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中國編輯部的掛靠單位。主辦的刊物有: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Plant Ecology,《植物生態學報》、《植物學報》、《生物多樣性》、《生命世界》,其中前3個被SCI收錄。
植物所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具有植物學、發育生物學、生態學三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植物學、發育生物學、生態學、細胞生物學四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并設有植物學、發育生物學、生態學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