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始建于1975年,前身為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經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批準,1986年與中國科學院生態學研究中心(籌)合并,改為現名。
中心現有在職職工394人,其中科研人員27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員60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84人、中級研究人員109人。中心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博士學位授予權,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分析化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有機化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現有在學博士生364人、碩士生199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82人。
中心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環境生物學和系統生態學。研究內容涉及到環境化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生物學、地學等學科的互相滲透。可發揮綜合性、多學科優勢,研究地區性、全國性以及全球性的重大生態與環境問題。中心現設有8個研究室: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生物技術研究室、大氣化學與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土壤環境科學研究室、環境納米材料研究室。組建有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態、環境過程與毒理效應”、“環境微界面過程與污染控制”、“土地利用與生態過程”等3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和2個“中國科學院創新研究團隊” 以及城市生態定位研究站。另設有文獻信息中心、大型儀器實驗室、二惡英實驗室、環境評價部。二惡英實驗室通過了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POPs分析示范實驗室落戶中心。中心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亞太地區北京環境分析實驗室”、與浙江嘉興市共建生態中心-嘉興市生態環境研究基地、與挪威共建中-挪環境綜合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設在中心。中心是農業部批準的農藥登記殘留試驗認證單位之一。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立足環境化學的國際前沿,研究環境中化學污染物或新化學形態的分析方法,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質(PTS)在環境中的遷移變化過程及其生態毒理效應,闡明重要的環境化學過程與生物過程的機理,為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的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污染物質在環境中的復雜過程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污染控制技術及其集成,其研究方向是發展環境水質的現代科學與高新技術,兼顧天然水體和水處理工藝兩方面的水質問題,深入研究天然水體和水處理中水質轉化過程的基本規律,發展高新水處理技術和工藝基礎,推進我國的環境水質科學發展,為水質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以生態學、系統科學及計算機科學為基礎,以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耦合關系為對象,開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跨學科綜合研究。理論上探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生態建設理論與方法,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系統生態學;應用方面探討城市及人類密集地區的生態評價、生態規劃、生態管理的系統方法、集成技術及實現城鄉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決策支持手段。
中心在環境化學的若干分支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作出了原始性的成果。在環境工程方面可以解決若干有重大影響的實際環境問題和擁有一批有競爭能力的環境保護高新技術。在系統生態學方面開創了非傳統生態學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學,并實現與高新技術的結合,爭取在生態工程方面有所突破。中心在科技實踐中形成了一支結構比較合理,富于開拓進取的科技隊伍和管理隊伍。承擔了有關國家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某些重大任務,獲得了國內外同行認可,得到了國家、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支持。
在環境污染化學、環境水質學和環境分析化學的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相當的積累和明顯的優勢,已取得過多項科研成果。在典型化學污染物和生命必需元素在環境中的行為、水化學基礎理論、大氣臭氧耗損的化學反應過程、形態分析方法研究、分離富集技術發展、縮水內醚糖的合成和制備多糖、大骨節病因機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環境污染控制、廢棄物資源化、飲用水質凈化等方面已有多項較為成熟的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具有推廣應用的前景。如:膜技術、汽車尾氣凈化技術、造紙黑液資源化技術、檸檬酸菌種和后提取技術、生物農藥等。在水處理技術方面,已具備多種高效、可組裝的單元技術,如高效絮凝劑、飲用水凈化技術、超濾膜等。
在系統生態學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應用方面,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提出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和生態工程的概念,已為國際生態學界所接受。有關生態規劃、生態環境預警研究、中國國情分析和地區差距研究等成果已為國家決策部門所接受,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中心負責編輯出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生態學報》、《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環境工程學報》、《環境化學》和《生態毒理學報》等7種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其中,《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被SCIE和EI收錄。
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中國委員會、中國生態學學會、國際水協(IWA)中國辦事處、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sian Office、國際環境情報系統(INFOTERRA)中國聯絡點、中國-加拿大資源環境高技術中心掛靠在該中心。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