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1999年6月由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兩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兩個研究所都有長達50余年的歷史和豐厚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很高的地位。2004年將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的電離層研究室整體調整到所。整合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研究所現有在職人員480人,其中科技人員298人,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科研人員215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8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7人,國家“千人計劃”2人。研究所是國家最早確定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和博士后流動站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工程二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培養點,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質資源和地質工程三個博士后流動站。目前在讀博士生、碩士生近550多人,在站博士后約100人。
研究所是從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綜合性學術機構,以固體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整合以來,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動力學、環境與災害、能源礦產“三足鼎立”的研究格局,共設有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巖石圈演化、青藏高原、工程地質與水資源、油氣資源、固體礦產資源、新生代地質與環境、地磁與空間物理等8個研究室;建有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國家空間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及工程地質力學、礦產資源研究、地球深部研究、油氣資源研究、蘭州氣體地球化學、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等6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另外在干旱區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地球磁場與地球外核動力學、俯沖碰撞造山的巖石學過程、青藏高原東部隆升的深部結構與地表過程響應等研究方向上建成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研究所配置了開展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大型觀測和測試分析儀器,形成了地球物質成分與物質性質分析、地球深部結構觀測、地質年代學測定、空間環境探測、古環境數據分析、數據處理計算等觀測、實驗、分析系統。此外,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還擁有固體組成分析、氣體組成分析、有機組成分析、元素和同位素組成分析、古地磁和物相分析、樣品前處理系列等高水平大型儀器設備,為地球科學測試、觀測和實驗提供了必要條件。研究所還在漠河、北京、三亞建有地磁觀測臺站,在南極建有地球物理觀測研究臺站。
目前,研究所承擔了600多項各類科技項目,其中國家重要項目200多項,其他項目400多項;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約60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55篇。
研究所圖書館目前藏書約35000余冊,中外文學術期刊現刊350種,電子數據庫20個,電子期刊及其他網絡資源數十種,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長期的交流。
研究所主辦的國家一級學術刊物有:《地球物理學報》(SCI收錄)、《巖石學報》(SCI收錄)、《第四紀研究》、《地質科學》、《工程地質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沉積學報》和《天然氣地球科學》。研究所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等三個國家一級學會的掛靠單位。此外,甘肅省一級學會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掛靠在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