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成立于1957年,原名為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衛星觀測站,1987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烏魯木齊天文站,2011年1月更名為現名。新疆天文臺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由單一的人造衛星觀測站已發展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
新疆天文臺目前研究領域包括射電天文、光學天文與技術應用、應用天文,主要從事脈沖星、恒星形成與演化、星系宇宙學、高能天體物理、微波接收機、數字技術應用、空間目標與碎片、衛星導航、GPS等方面的研究與觀測。新疆天文臺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新疆觀測環境和地域優勢,面向國際天文學研究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不斷凝練科學目標,合理規劃學科布局,在研究方面走出了一條發揮自己獨特優勢的開拓創新之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團隊,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在相關領域得到了一定突破,實現了觀測能力和研究課題的跨越發展。目前,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是國際上重要的VLBI站點,是國內重要的脈沖星、厘米波分子譜線、活動星系核觀測研究基地,也是我國探月工程中VLBI測軌系統的四個測站之一;新疆天文臺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組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成員;新疆天文臺射電天體物理實驗室是中科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成員,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點實驗室。“新疆大學-國家天文臺聯合天體物理中心”在區域天文人才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疆天文臺擁有25米射電望遠鏡系統、40厘米精密光電望遠鏡系統、多個GPS數據接收系統和太陽色球望遠鏡等儀器設備,有多臺重要天文觀測設備正在建設之中,還有一些觀測設備將要落戶。
新疆天文臺開展廣泛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已成為多個國際合作組織的成員。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范圍擴展到了美國、荷蘭、澳大利亞、日本、德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瑞典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同時還與國內多個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
新疆天文臺通過大力培養和積極引進人才,已經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截止2011年底,新疆天文臺職工總數為98人,其中科技人員77人,管理和支撐人員13人。聘請了3名外籍榮譽教授和6名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作為客座教授。
新疆天文臺具有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培養點,設有天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8人;在讀碩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10人,在站博士后4人。已培養研究生61人,出站博士后1人。
新疆天文臺設有戰略規劃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等機構;由綜合辦公室、科研業務辦公室等部門構成管理體系;由射電天文、光學天文與技術應用、應用天文三個研究室,南山、喀什、奇臺(籌)三個天文觀測基地,新疆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新大—國臺聯合天體物理中心、中科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分部三個實驗室/中心構成研究體系;由計算機技術室、圖書文獻室等構成支撐體系。
新疆天文臺獲省、部級以上的獎勵共計40余項;出版學術會議論文集2部;近十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88篇,其中SCI論文133篇。
新疆天文臺是新疆天文學會的掛靠單位,是全國、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的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是國家、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的青少年科技、科普教育基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多次榮獲全國、自治區和市級優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榮譽。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