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立自動化研究機構。50多年來,經過幾代自動化所人的奮發努力,目前已經發展成為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于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
目前,全所在編職工434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員、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145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863領域專家2人,IEEEFellow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海外杰出青年2人,國家“千人計劃”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8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7人。具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和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在學研究生590人,其中碩士生240人,博士生350人,博士后39人。
經過五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自動化所已形成立足智能技術,聚焦復雜信息的智能計算、復雜系統的智能控制、集成化智能系統三個重要方向,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與高技術產業化“三位一體”,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良好格局。現設有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工程研究中心、復雜系統與智能科學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科研部門;并與國際和社會其他創新單元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十余個,包括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中新數字媒體研究院、中港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系統醫學與中醫藥科學研究中心等;另有漢王科技、三博中自等十余家持股高科技公司。
自動化所五十余年的歷史中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建國發展初期,自動化所開拓了我國的控制科學,為“兩彈一星”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改革開放年代,自動化所開創了我國模式識別智能信息處理的新領域,并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創立了享譽中關村的中自集團。1999年9月,自動化所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全所圍繞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文化建設等,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創新試點,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研究所的創新跨越、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以來,自動化所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0余項。發表論文數量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量連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統前十名。虹膜識別核心技術突破國外封鎖,授權英國IrisGuard公司;CASIA漢英口語自動翻譯系統在國際口語翻譯系統評測中連續多年蟬聯第一名;中法實驗室(LIAMA)簽訂第四期合作協議,成為中國和歐盟多個國家高水平科研機構與企業參與的新聯盟,在中歐科技合作中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自動化所自主研發的高技術成果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發揮著重要作用。“智能視頻監控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成功應用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安保工作中,為中國科技奧運和平安奧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我所主持起草的《中文語音識別系統通用技術規范》被定位國家標準,頒布實施;“汽油在線自動優化調合模型及軟件系統開發與工業應用”項目在中石油、中石化重點企業成功實施并投入運行,一次調合成功率達100%;“嵌入式油井壓力實時采集系統與網絡化監控技術”不僅在勝利、大港等油田成功應用,還被推廣到越南等國外油田;數字藝術中心創作的《動物狂歡節》、《麋鹿傳奇》分獲第12屆、第13屆電影華表獎優秀動畫片獎,《水墨前后》獲第十五屆“莫比斯”國際多媒體文化遺產創新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作品……
新的征程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將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努力創建規范高效、民主和諧、環境優美、具有強大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際知名的國家研究所,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