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昨天拉開帷幕。25日,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本次考試報考人數達177萬,比2015年增長7%。這是繼2014和2015年連續兩年下降后,考研人數首次出現的明顯反彈。而記者重慶從市教育考試院了解到:重慶參考總人數為39601人,較去年同口徑增加5161人,增幅14.99%。
有何變化?
人數三年來首次反彈
依照教育部25日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為177萬人,比2015年增長7%。這是繼2014和2015年連續兩年下降后,考研人數首次出現的明顯反彈。其中,報考專業學位人數為85萬,占全部報考人數的48%。報考學術學位人數為92萬,占全部報考人數的52%。而在2014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從176萬下降至172萬,到2015年再減少至164.9萬人。
重慶市今年有39601人(不含2796名推免生)報考,較去年同口徑增加5161人,增幅14.99%。其中,報考學術型研究生20269人,較去年同口徑增加1640人,增幅8.8%;報考專業型研究生19332人,較去年增加3521人,增幅22.27%。
錄取分數線持續走低
然而,報名人數大幅增長并不意味著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據統計,近年來,超過七成學科的錄取分數線持續走低。2011年至2015年,學術型碩士各學科門類中,經濟學、管理學、醫學、法學等學科的錄取分數線總分,均處于持續降低的趨勢。除了總分外,每個學科門類的單科錄取分數線也在不斷下滑。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學術型學位類)》可以看到,大約70%的學科門類單科分數線僅為30多分(滿分為100)。
為何變化?
43%為增加就業競爭力
專家認為,考研的“火爆”之勢歸結于當前經濟增長承壓、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年年遭遇最難就業季,薪酬待遇和自己期待的差距過大,都促使考研隊伍不斷壯大。”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
統計表明:2015年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大約有1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749萬。“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延續,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無從回避的挑戰。根據中國教育在線調查平臺收集數據統計,在37665人的調查群體中,有43%的考研群體因“增加就業競爭力、提升畢業后薪水”而選擇考研,暫時不想就業、逃避步入社會而選擇考研的人群占13%。有專家指出,從目前碩士研究生報考專業的分布情況看,前十大報考熱門專業中社科類占據較大比重,僅管理學和經濟學就占據約70%。這也表明了很多人以考研為“跳板”的真實想法。
聲音
考研只為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昨天早上七點半左右,記者在西南政法大學考點看到,盡管天氣寒冷,但已經有不少考生陸續來到考點外等候入場。
盡管離正式開考只剩下一個小時左右時間,考生劉女士仍在抓緊時間看書復習。35歲的劉女士是公司行政人員,作為一名在職人員,此次考試,她報考的是西南政法大學。“現在競爭激烈,不充實提升自己就會掉隊。” 劉女士坦言,相比一些大學同學、身邊的朋友,自嘆不如,“好多人都考了研究生,甚至還有同學已博士后畢業,想想他們,差距真是太大了。”
不過,對于我市某高校的男生小黃來說,報名考研是他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做出的另外一個選擇。“參加了好多場招聘會,研究生學歷已成了現在很多好單位的門檻。”小黃告訴記者,近兩個月來,他陸續參加了好幾場大型雙選會,很多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都明確只招研究生,在招聘現場簡歷都投不出幾份讓他有些灰心,“如果想要找一份自己喜歡又專業相對對口的工作,繼續深造讀研很有必要。”
觀察
用學費時間精力換文憑,真能換來更好職位嗎?
用學費、時間、精力換來的一紙文憑,真的能在就業市場上獲得更好的報酬和職位嗎?
“本科畢業時趕上金融危機,找到的工作都不理想,最高薪酬也就3500元左右。后來我辭職在家備考了半年多,考到北京讀研,但現在工作仍很難找。”即將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小昕認為,名校的學歷與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完全畫等號,而且,在北京面臨的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將考研當成逃避就業的避風港是不現實的。”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比起學歷,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是3年踏踏實實的工作經歷和實際工作能力。”
相關
考了什么?
與熱點聯系緊密四個全面進考題
昨日上午11點30分,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考試結束,陸續有考生拿著統一的文具袋走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精準扶貧”、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等社會熱點出現在了考題中。
“試題比較靈活,考到了‘四個全面’等一些熱點問題,平時多關注時事熱點問題做起來就不難。”考生小劉說。據了解,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并提“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首次闡述“四個全面”的邏輯關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