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一、信用范疇及其產生與發展
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借貸
信用是一種以償還和支付利息為條件的借貸行為
信用產生的邏輯線索:
1.實物借貸
以實物為對象(本金、利息)的借貸活動
在自然經濟社會中占有主導地位
2.貨幣借貸
以貨幣為對象(本金、利息)的借貸活動
商品經濟是貨幣借貸存在的基礎
3.市場經濟與信用秩序
市場經濟的基礎:誠信
信用秩序的維系:征信體系
高利貸的經濟基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主要信用形式,存在基礎是小生產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貨幣獲得比較困難,而貸款的需求相對比較大。貨幣供不應求,貸者便可以索取高額利息
反對高利貸的斗爭
高利貸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原有的生產方式,但它又不創造新的生產方式
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財富,可能使高利貸資本向產業資本轉移
高利貸使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使雇傭工人的隊伍形成
高利貸喪失壟斷地位,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建立
二、部門資金余缺調劑:信用需求
1.信用關系中的主體及其資金狀況
居民個人(住戶),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與投資。多為資金盈余,是貨幣資金的主要供應者
企業,內部余缺調劑,更多依靠金融中介調劑,多為資金短缺,是貨幣資金的主要需求者
政府,中央、地方各級財政收支赤字需要通過信用方式彌補,一般是貨幣資金的需求者
國際收支,本國與他國的貨幣收支,盈余提供對外融資,赤字需要從國外借入資金彌補
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收入和日常經營支出對比可能是盈余也可能是赤字
2.資金流量分析
分析基礎:Y=C+I+X-M;Y-C-I-X+M=0
國有企業在國外歸入政府部門,在我國歸入非金融企業部門(工商企業)
資金流量分析不考慮部門內部的資金調劑
我國資金凈流量狀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