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的拐點,每一段成長的盡頭,我們都在尋找轉變,面臨選擇——在權威之前亦步亦趨,還是打破籠罩心智的定式,去尋找另一片光明的天空?這些問題,對于社會如此,對于個人也是如此。
選專業、選學校是考研的第一道選擇題,但為什么選擇,以及拿什么去作出選擇,在鉚足力氣破門之前,我們是否能給出明確的答案?
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的欲望在面臨選擇。很多考生不知道自己應該出于內心熱愛作出選擇,還是要考慮到現實的就業形勢再作選擇。也因此有許多考生趨從于熱門專業的光環,在經濟、金融、法律等備受追捧的大熱專業上茫然畫押。甚至有學生面對“你為什么選擇這所學校”的常規性提問時,還要囁嚅半晌,吞吞吐吐地回答:“因為是它名校”。
事實上,在連談情說愛都可以找到數學模型的今天,對于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選擇的具體準則或方法,而是要具備在復雜情況下權衡各種影響因素,并以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確抉擇的能力。
我們該如何作出客觀、準確的抉擇呢?李開復曾向大學生提過三個建議:
▶第一,把影響你抉擇的因素羅列成一張“利弊對照表”。
在利弊對照表中寫出每個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該表客觀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對你來說最為重要?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理想?
▶第二,學會用概率論的方法看問題。
做概率分析時,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壞的打算”,以幫助自己綜合考量。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曾在闡述“領導力”時談到:“當你自估的成功概率達到40%~70%,你就該去做這件事了。也許你會失敗,但拖延或等待的代價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當自己不確定時,學會謀之于眾。
向有更有經驗的人請教,請他們用多年的積累為我們指引方向。
我想,對于選擇而言,沒有“惟一”,沒有“標桿”,沒有“模式”。所謂的“主流、權威、正確、風尚”,以及對任何對象不假思索的迷信和追隨,都是人作為高等動物獨得造物偏愛的精密大腦的悲哀。不曾為自己負責任地獨立思考,往小里說,會吃注重思維獨創性的高校的閉門羹;往大里說,會讓人生道路上所有可能茂盛生長的機會黯然枯萎。
因此,我們在作出選擇之前,需要“重重”地思考。美國成功學奠基人奧里森·馬登曾說過:“會不會思考,能不能在人生的重大選擇前積極地深思熟慮,這是智者與愚者、成功與失敗的標志。”而一旦作出選擇,我們就要邁出堅定的步伐――這個時候,任何擔憂或悔恨都是多余的。與其把時間花在無謂的焦慮上,倒不如打開情懷,將它們“輕輕”放下。
其實,只要我們擁有自我審視、自我分析和綜合權衡的能力,具備質疑和創新精神,聽從內心的聲音,讀什么專業,在哪里讀書,是工作還是考研,是學烹調還是學金融,又有什么要緊?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