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馬原哲學重點概念(三)
41.基本矛盾
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之始終并規定事物及其過程的本質的矛盾。
42.主要矛盾
在許多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則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過程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則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44.內因
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內部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原因。堅持內因論也就把事物的運動發展看做是事物自我運動、自我發展。
45.外因
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對立統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46.反映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它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發,明確指出客觀世界是認識的源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的認識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
47.能動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根本特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所以是能動的,是因為它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辯證法貫穿于認識過程。
48.先驗論
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點。它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把人的意識說成先天就有的東西,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的東西,物質世界反而是這種意識的產物。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49.理性認識
認識的初級階段。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一種關于事物現象、事物外部聯系、事物各個片面的認識。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認識的特點。感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感覺、知覺、表象。
50.理性認識
認識發展的高級階段。人們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而產生的一種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的認識。抽象性、間接性是理性認識的特點。理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概念、判斷、推理。
51.真理
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52.客觀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有兩重含義,一是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二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也是客觀的。
53.絕對真理
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觀的,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二是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認識發展的物質世界,認識每前進一步就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一次接近,這一點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54.相對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指人的認識總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因而總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價值
客體以自身的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用關系。價值是主體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56.社會存在
又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構成社會生活的物質因素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產方式則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存在的根本內容。
57.社會意識
指社會生活中的精神現象及其過程,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58.神學歷史觀
指對社會歷史進行了神化,認為“上帝”是主宰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力量,否定社會的客觀性,也否定了人的主體性,對社會的本質作神學目的論歪曲的社會歷史觀。
59.唯心主義歷史觀
把社會精神化了,認為社會本質上是人的意志、意識活動的產物。唯心主義歷史觀看到了社會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進行的活動這一特殊性,但它們夸大了這一特殊性,認為人的意志、意識決定社會的發展。
60.自然主義歷史觀
指把社會的本質歸結為自然條件,歸結為社會所處的地理環境。沒有看到自然條件既不能決定社會的本質,也不能成為決定社會制度及其變更的原因。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