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覽(1)
1、詩歌——一種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語言凝練而豐富性強,并具有一定的節奏韻律,一般要求分行排列的文體。它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文學體裁。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詩歌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格律詩和自由詩、有韻詩和無韻詩等。
2、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一種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歌都屬于古體詩。它的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有五言、六、七和雜言體,以五古七古居多。
7、先秦散文——與韻文相對的文體,包括論說文和說明文。甲骨卜辭和銘**是雛形。《尚書》是第一部記敘文和論說文的集子。《春秋》。《國語》《戰國策》。戰國時分成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先秦散文對后世文學有著巨大影響。
8、文筆——1、泛指文章、文辭。如東漢王充《論衡?超奇》里,以文章為文筆。后來又稱文章的寫作技巧為“文筆”。2、六朝人區分文體為文、筆。把無韻的文章稱為“筆”,有韻的作品稱為‘文’。后人論文也有區分文、筆的,如清代阮元主張有韻偶者為文,無韻散行為筆。
9、語錄體——是一種古代諸子散文文體,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構和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和內容上的必然聯系,故稱之為語錄體。《論語》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它簡明深刻,語約意豐,有許多富于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流傳后世。
10、駢文(四六文)——魏晉以后產生的一種文體,駢儷文。它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講究平仄、韻律和諧。重視用典和藻飾。總的來說重視形式技巧而忽視了內容表達。唐以后,駢文形式完善,宋代一般稱四六文。
11、西漢前期的政論散文——與諸子散文相比,更注重具體的實際政策方針,而不是一般地從理論上討論政治原則;既繼承了戰國散文縱橫馳騁的氣勢,又具有戰國散文所缺少的事飭謹嚴的風貌;更具有恢宏的氣度,和身在其中的熱情。例如賈誼的《過秦論》、《論治安策》和晁錯的《論貴粟疏》《賢良文學對策》《言兵事疏》。晁錯的政論文比賈誼的文章更細密嚴謹,切合實際,文采和情感則稍遜。
12、近體詩——唐代形成的格律詩、律師和絕句的通稱,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和平仄,都有嚴格的規定。近體詩又分為律師、絕句、排律三種。
13、樂府——漢代詩歌一種,樂府為漢朝掌管音樂的官府,搜集整理民樂俗曲,故名。兩漢樂府體裁五言為主,句式靈活,語言自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氣息濃厚,題材廣泛,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具有人民性,是樂府詩的精華。《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怨歌行》
14、漢賦——漢代文體。直接受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影響,是漢代主要文學樣式。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騷體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內容有五類:城市宮殿類,游獵類,記行類,述志類,詠物類。漢賦思想性一般不高,藝術上呆板,形式主義嚴重,但客觀上反映了漢朝政治經濟的繁榮和貴族的審美,具有一定認識價值,對于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5、詞——中國古代的長短句歌詞。宋代是長短句歌詞繁榮時期。詞以宋稱,體現宋詞的重要地位。詞興起于唐代,盛于宋。主要作家有歐陽修、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由唐入宋的過渡;多風格的繁榮局面;蛻變。到南宋時,宋詞與民間抒情小調,蛻變為曲,為元曲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代,詞在寫實、抒情方面還存在局限,但有特殊的藝術個性,宋代藝術家在這一領域盡展其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