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覽(2)
16、元曲——元雜劇和元代散曲的合稱。均以當時的北曲配樂,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為“四大元曲作家”,是元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尤為突出。
17、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而來,興起于金元時期,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包括散曲和雜劇。
18、散曲——曲的一種體式。和詩詞一樣,用于抒情、寫景、敘事,無賓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別于劇曲。散曲分為散套、小令兩種。在語言方面,口語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在藝術表現方面,它比近體詩和詞更多地采用“賦”的方式,加以鋪陳、敘述。散曲押韻比較靈活,可以平仄通押。
19、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融合各種表演藝術而形成的一種完整成熟的戲劇形式,它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了散韻結合、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主要劇作家有關漢卿《竇娥冤》、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先祖《傅女離魂》、王實甫《西廂記》。
20、筆記(宋代筆記文)——古代記錄史學的一種文體。屬野史。起始于魏晉,可分為鬼怪神仙、歷史瑣聞和考據辯證類。《搜神記》。考據辯證類居多,宋《夢溪筆談》清《日知錄》。筆記所載,多瑣碎,但較官修史書生動,其中很多為正史所不載。
21、小品文——散文品種之一。“小品”一詞在中國始于晉代,稱佛經譯本中的簡本為“小品”,譯本為“大品”。后遂以“小品”統稱那些抒寫自由,篇幅簡短的雜記隨筆文字。晚明小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特點是篇幅短小、結構松散、文筆輕松且有情趣。晚明小品在古代散文向現代散文的轉變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極盛一時,1932年林語堂創辦《論語》半月刊,是最早刊登小品文的雜志。此后的“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潑、內容多樣、篇幅短小的雜感文字,它們或夾敘夾議地講道理,或生動精煉地敘述一件事情,其特點是:深入淺出、言近旨遠、講究情趣,并具有幽默感和諷刺力量。按內容不同可以分為諷刺小品、時事小品、科學小品、歷史小品等。
22、諸宮調——宋金元流行的說唱文學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短套,首尾一韻,再用不同宮調的許多短套聯成長篇,以說唱長篇故事,所以稱為“諸宮調”。它是由說唱、歌舞到戲劇的演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
23、語言學——研究語言的社會科學。同哲學、心理學、歷史學、文學等有密切的關聯。主要研究人類語言的起源、本質、結構、功能、語用和發展規律等問題,以及相關學科的跨學科研究。
24、社會語言學——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聯系由社會因素而引發的語言變異、變體等語言現象進行社會研究的一門新興邊緣的語言學分支學科,建立于20世紀60年代。
25、漢語規范化——就是根據漢語的發展規律來確定和推廣語音、詞匯、語法各方面的標準,以便更進一步發揮漢語的社會交際作用,促使漢語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規范化的語言不會妨害語言的發展,不會束縛個人的語言風格,同時推廣標準漢語不杜絕或者禁絕方言。現代漢語規范化的標準:語音方面以北京話為標準;詞匯方面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語法方面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標準。
26、方言——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話。如漢語的八大方言:北方、吳、湘、贛、閩、粵、客家、閩南方言等,其中分布最廣的一種方言是北方方言
27、行話——1、各行業為適應自己的特殊需要而創造使用的詞語。如“圖紙”、“會診”等。指某些階級為適應自己的特殊需要而和制造使用的特殊用語,表明某種階級意識,但沒有自己的基本詞匯和語法。如“寡人”等。
28、語言規范化、通俗化、口語化——規范化,是指確立現代漢語共同語明確的、一致的標準,并用這種標準消除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或補充現代漢語規范化的標準)通俗化,是指現在漢語要少用文言詞語和的語言,提倡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方式。正確的方言和外來語。口語化,則是強調現代漢語的語言交際功能,方便交流。
29、口語和書面語——同一語言的兩種既緊密聯系又明顯區別、相互間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的表現形式。口語也叫“口頭語”,是通過聲音傳播的、日常交際使用的語言,是人類用用最廣、最早的語言形式。書面語也叫“筆語”、“文字語”,是書面交際使用的語言。
30、術語——各門學科的專門用語。術語可以是詞,也可以是詞組,用來正確標記生產技術、科學、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專門領域中的事物、現象、特性、關系和過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