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考研英語翻譯是一塊難啃的骨頭,長難句難以理解不說,要掌握翻譯的精髓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不行的,但要放棄這一塊,10-15分,肉疼也不現實,所以唯有好好的去分析理解找到方法,慢慢攻克了,下面是新東方在線名師唐靜老師對于考研英語一、二翻譯部分的命題趨勢分析及相應的備考策略,滿滿的干貨,相信2017的考生看了一定會大有裨益。
自從2010年起,國家教育部對碩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做出重大改革,分為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與之對應,幾乎所有的學術碩士和少部分的專業碩士入學考試的 英語科目采用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英語(一)試卷,但像MBA、MPA、MPAcc等專業碩士學位項目入學考試的英語科目采用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的英語(二)試卷。
英語(一)和英語(二)在試卷結構上區別不大,但從總體難度上看,英語(一)偏難。就翻譯部分而言,英語(一)和(二)的區別可見下表(表格來源于筆者所著的《2016考研英語拆分與組合翻譯法》)。
翻譯部分的區別 | 英語(一) | 英語(二) |
試卷結構 | 屬于第II部分閱讀理解的Part C | 單獨是一個部分,第III部分 |
考查形式 | 一篇文章中5個劃線句 | 一個或者幾個段落 |
試卷上的題號 | 46)、47)、48)、49)、50) | 46) |
總字數 | 平均每句話30詞,總共150詞左右 | 150詞左右 |
試題來源 | 一般是某一本書籍中的某一節,比較晦澀 | 一般是報刊上的生活化文章,比較易懂 |
分值 | 10分,每句話2分 | 15分 |
難易程度 | 極難 | 比較簡單 |
英語(一)翻譯試題命題趨勢
分析考研改革之后2010年到2016年的這七年真題,不難看出,英語(一)試題出現了以下幾種趨勢。
1。有一定專業取向,卻屬于“通識讀物”
所謂專業取向,是指英語(一)翻譯試題總是討論某一個專業領域的話題。所謂“通識讀物”是指這一話題又是所有專業的所有大學生都應該知道的常識。
比如,2010年的話題是“生態學”,文章選自于1949年出版的號稱“現代生態學之父”的李奧帕德寫的《沙郡歲月》(Sand County Almanac,又譯《沙郡年記》)一書。這一年的試題中甚至出現了land community (陸地生物群落、陸生群落)這樣的專業詞匯,還出現了game (獵物)這樣的熟詞僻意。考生普遍感覺偏難,也有考生感嘆“太專業了”,而其實這本《沙郡歲月》的書卻是與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屬于大學生本來就應該涉獵的自然人文寫作的典范書籍。
2015年試題明顯偏向“歷史”話題,講的是美國建國之初的歷史,文章來源于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編寫的《美國歷史概況》(中文有譯本,楊俊峰等翻譯, 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這一年試題難度也比較大,根據《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英語(一)、英語(二)考試分析》(非英語專業,2016年版)的數 據,翻譯部分平均分數只有3.7分,相較于2014年的4.77分低了很多。以這一年試題中的第49題為例來說明。
例1:49) The first shiploads of immigrants bound for the territory which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 crossed the Atlantic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century explorations of North America。
解析:這個句子看起來幾乎沒有生詞、難詞,可是考生翻譯起來很難安排邏輯順序。據《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英語(一)、英語(二)考試分析》(非英語專 業,2016年版)的統計,這個句子是2015年最難的句子,難度系數為0.309,其余四句話難度系數分別為0.338、0.468、0.359和 0.357 (難度系數數字越大,表明句子越簡單)。
可是,只要稍微具有高中歷史知識的考生一定知道:the Atlantic是“大西洋”;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century explorations of North America是“(哥倫布)在15、16世紀對北美的探索”;而句子中的主語The first shiploads of immigrants是“(1620年)第一艘滿載移民的船——五月花號”。有了這些“通識能力”,再安排這個句子的翻譯邏輯易如反掌。
參考譯文:在15、16世紀的北美大陸探險過去一百多年后,首批滿載移民的船只穿過大西洋,駛向了這片疆土,即今天的合眾國。
當然還有2014年偏向“音樂”專業,卻是討論大家都知道的“貝多芬”;2016年偏向“心理健康”話題,也屬于大家最近常說的“慢生活”(a slow life)話題。由此可見,“專業取向,通識讀物”成了英語(一)翻譯試題的最明顯特征。
2。“文學氣質”越來越濃
根據筆者在新東方從事考研英語翻譯教學13年的經驗發現,考研英語翻譯命題人會刻意避開眾所周知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時代周刊》(Time)、《新聞周刊》(Newsweek)、《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報刊,卻會故意從某一本很著名的書籍中節選一部分。究其原因,是要刻意避免與考研英語閱讀文章的來源重復。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既然是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就要考查考生閱讀和翻譯外國文獻的能力。所以最近七年來,考研英語(一)翻譯部分的選材除了2012年來源于《自然》(Nature)和2014年來源于《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其余五年都選自于某一著作。
誠然,考研英語翻譯命題人會刻意避開選擇那種特別具有文學色彩的書籍,他們出題的體裁絕對不會涉及英美散文或者詩歌。但統計最近七年的真題不難發現,文章的哲理性和文學性越來越強烈。以2011年試題的第48題為例。
例2:48) This seems a justification for neglect of those in need, and a rationalization of exploi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top and the inf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bottom。
解析:這個句子中,“a justification …”與下文的“a rationalization …”構成了并列結構,同時a rationalization后面的“of exploi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 and the inferiority …”又構成了一個并列結構,這幾個并列構成排比,明顯增加了句子的修辭色彩。
參考譯文:這種說法似乎是在為忽視貧困者的行為做辯護,為剝削行為、上層人群的優越和底層人群的卑微找理由。
這種偏哲理、偏文學性的“文學氣質”的趨勢在2016年試題中更是發揮到了極致。2016年英語(一)翻譯試題來源于一本著作,是Richard Carlson和Joseph Bailey合著的《慢慢生活,與生命合拍》(Slowing Down to the Speed of Life: How to Create a More Peaceful, Simpler Life from the Inside Out)。要求考生翻譯的五個句子中有四個句子都或多或少含有明喻、暗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例3:46) We don’t have to learn how to be mentally healthy; it is built into us in the same way that our bodies know how to heal a cut or mend a broken bone。參考譯文:我們沒有必要去學習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與生俱來的,正如我們的身體知道如何讓傷口愈合,讓斷骨復原。
例4:47) Our mental health doesn’t really go anywhere; like the sun behind a cloud, it can be temporarily hidden from view, but it is fully capable of being restored in an instant。參考譯文:心理健康并沒有真的消失,就像烏云背后的太陽,它可能暫時被遮住而看不到了,但是它完全能夠立刻重煥光芒。
例5:48) Mental health allows us to view others with sympathy if they are having troubles, with kindness if they are in pain, and with unconditional love no matter who they are。參考譯文:心理健康可以讓我們在別人陷入麻煩之時,同情他們;在別人痛苦之時,友善待人;無論對方是誰,都能給予無條件的關愛。
例6:49) Although mental health is the cure-all for living our lives, it is perfectly ordinary as you will see that it has been there to direct you through all your difficult decisions。參考譯文:盡管擁有健康的心理是我們生活中的靈丹妙藥,但它卻非常普通,你會發現,它一直都在指引你度過艱難,做出選擇。
英語(二)翻譯試題命題趨勢
英語(一)考研大綱翻譯部分的要求為“主要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概念或結構較復雜的英語文字材料的能力”,英語(二)考研大綱翻譯部分的要求是“考查考生理解所給英語語言材料并將其譯成漢語的能力”。 兩相比較,考生可以清楚地發現,英語(一)翻譯題目要求中的“概念或結構較復雜”這幾個字消失了。所以,英語(二)的翻譯部分一定更簡單,分析英語(二)開考以來的所有翻譯部分,我們不難發現,英語(二)的翻譯部分命題具有以下特點。
1。內容“偏生活化”,來源于英美報刊雜志
最近連續七年的英語(二)翻譯的命題來源和試題內容如下:
2010年來源于Experience Life雜志,內容講的是“Ted Ning找工作的經歷”;
2011年來源于《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雜志,講的是“信息技術行業也會污染環境”;
2012年來源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講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移民帶來的人才流失”;
2013年來源于《衛報》(The Guardian),講的是“一個超強記憶癥患者的生活”;
2014年來源于《時代周刊》(Time)雜志,講的是哈佛著名教授“積極心理學中樂觀訓練的三個步驟”;
2015年來源于www.spring.org.uk網站,講的是“在一條熟悉的路上開車的熟路心理效應”;
2016年來源于《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志,講的是“超市購物心理學”。
由此可見,英語(二)翻譯部分幾乎總是來源于英美報刊或網絡,內容都具有明顯的“生活化”特點,通俗易懂。
2。總體理解難度不大,偶有長難句
英語(二)翻譯的理解難度并不大,有時候文章還有很強的故事性,但是要在翻譯時做到表達通順卻并不容易。此外,一篇150詞左右的文章中,每年總有那么一兩個長難句,也給翻譯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我們以2016年試題的第7句為例。
例7:After about 40 minutes of shopping, most people stop struggling to be rationally selective, and instead began shopping emotionally—which is the point at which we accumulate the 50 percent of stuff in our cart that we never intended buying。
解析:這是一個經典的長難句,總字數多達40個單詞,甚至比英語(一)翻譯中的絕大多數句子都要長。其中“stop …, and instead began …”屬于并列謂語,“which … at which … that …”是三個定語從句嵌套在這一個句子中。
參考譯文:大約購物40分鐘以后,大多數人就不再努力做出理性選擇,轉而開始沖動購物——此時,我們購物車里所裝的一半東西是我們根本沒想買的。
考研英語翻譯應試策略
1。 “做”翻譯,重視筆頭表達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應試的考生在復習中會進入兩個誤區。其一,習慣“看”翻譯,不下筆去“做”翻譯。考生總有一種虛幻的感覺,以為只要自己看懂了英語句子就能夠翻譯。其二,把翻譯不出來歸結為自己單詞量不夠——是自己不認識單詞導致了不會翻譯。
這兩種錯誤的態度都會導致考生在考場上做不出翻譯,要么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么是“根本不知道怎么下筆”。怎么解決?方法特別簡單:動手,拿起 筆來,“做”翻譯!把自己想到的中文變成筆下的中文,然后再仔細去讀中文,回頭核對英文,看看自己有沒有表達清楚;如果沒有,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一般下 筆之后,真正遇到的問題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是表達中沒有注意上下文嗎?是句子中有一個特殊的語法結構沒有看清嗎?是中文邏輯安排不夠清楚嗎?考生只要真 正動手做上15個左右的長難句翻譯,就基本上算是翻譯入門了,再堅持練習就可以逐步提高。
2。 加強基本功,堅持練習
英語(二)的考生復習翻譯,尤其在備考前期的基礎階段和中期的強化階段,都可以利用英語(一)的翻譯真題進行。因為英語(一)的句子更長、更難,掌握了 英語(一)的長難句翻譯,再應對英語(二)的翻譯就會易如反掌。到了備考后期,考生再把英語(二)的翻譯真題作為考前模擬試題完成即可,要適當注意段落翻 譯時中文句子的連貫性。
具體復習時,翻譯英語(一)中的一個長難句一般需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總時長大約需要20~30分鐘。
①動手做題,寫中文譯文:嚴格按照考試時間完成一個長難句的翻譯。用時5分鐘左右。
②查詞典,改譯文:做完以后,先不看參考譯文,而是自己查詞典,如果需要可以適當查閱語法書,弄懂這個長難句中單詞、結構、語言的修飾關系和邏輯,進一步對剛才第一個譯文做修改,改到自己滿意為止。用時10分鐘左右。
③看參考譯文,分析自己譯文的對錯:可以適當看看別人的參考譯文,發現自己譯文的優劣;注意不要迷信別人的譯文,你的譯文有可能比老師的參考譯文還好;如果有錯,問自己為什么錯了,下次避免。一般來說,只要大概意思相同,準確了,就算正確了。用時10分鐘左右。
④回頭復習:多復習,不要“喜新厭舊”。要經常回顧自己以前的作業,確保自己記得曾經翻譯過的句子中的詞匯、結構和翻譯思路。
如上所述,只要真正動手做到15個長難句,翻譯就算基本入門了。如果再每天堅持,不停練習,不斷復習,一天翻譯一個長難句,一兩個月就可以做到60個左右長難句的翻譯,從而突破翻譯難關,同時還能提高自己閱讀和理解長難句的能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