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貌學專業辦學歷史悠久, 早在1955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就分出了地貌學方向,并開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高教部批準建立地貌學專業。1973年地貌專業恢復招生,是文革以后北京大學最早恢復招生的專業之一。1977年地貌學專業更名為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專業。1989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在地理學科下設立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二級學科,北大是該學科最早的博士點之一。 1997年學科專業調整中將地貌學并入自然地理學,同時在地質學下設立第四紀地質二級學科。2003年,北京大學在地理學一級學科下正式設立地貌學與環境演變博士點。歷史上北京大學的地貌學學科曾擁有王乃梁、曹家欣、韓慕康、崔之久、楊景春、承繼成、馬藹乃、任明達等二十多位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者。為推動中國的地貌學、第四紀科學、現代沉積學以及遙感技術應用等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科學研究與應用方面人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穎和李吉均等,他們在我國的許多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國家有關部門從事地貌學、第四紀科學、現代沉積學、海洋科學、資源開發、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減災防災、遙感技術應用等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實際應用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貢獻。
地貌學是研究地表形態的特征、成因、發展、結構和分布規律的科學,與地貌學研究密切相關的環境演變研究的核心是與人類有關的自然環境變化規律。本專業的研究與資源、環境、災害等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有關,在資源開發和利用、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計算機地表過程模擬技術、新興年代測定技術是現代地貌學與環境演變研究的關鍵支撐技術。這些新技術的發展賦予了本學科很強的生命力,將推動本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北京大學的地貌與環境演變專業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新構造與構造地貌主要研究不同應力(拉張、擠壓、剪切)區構造地貌發育模型,新構造分期與構造地貌年代學,反映構造活動幅度、次數、周期、時代和速率的地貌標志,活動斷層的工程評價,構造地貌信息系統等;氣候地貌與沉積研究,對寒冷氣候地貌與沉積,溫帶泥石流地貌與沉積,熱帶亞熱帶巖溶及干旱、半干旱地區地貌過程展開野外現場定位觀測,對地貌和風化殼的性質及其歷史演化進行研究,核心問題是典型氣候區的地貌過程組合和地貌形態組合、形成條件和地域分異規律,并用此以重建古氣候環境;沉積環境學,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探討沉積物形成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機制,從現代環境出發,建立不同環境的沉積模式;用現代沉積環境的研究成果對沉積巖地層單元的古環境作綜合解釋,服務于環境的歷史演變的研究和眾多沉積礦床勘探與開發;第四紀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從黃土、湖積物、冰巖芯和深海巖芯等第四紀沉積物中,高密度、高精度地提取各種環境信息,揭示這一時期地球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建立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環境模式,服務于未來環境演變的預測,同時研究第四紀環境演變與人類歷史演進的相互關系;地貌環境與資源研究地貌過程與環境與資源開發與管理、工程建設、自然災害防治、風景與旅游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的關系;地貌與災害信息系統研究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于地貌與環境演變的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工作。該專業目前擁有博士生導師(教授)3和高級工程師2人,還有多名著名學者雖已退休但仍工作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第一線。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