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方向設置:包括以下3個研究方向:
1、 生物環境化學
(1)、開發液-液界面光散射技術, 模擬環境污染物跨越生物膜研究。從熱力學的角度,研究類生物體液介質組成、性質對污染物的化學勢的影響以及對污染物遷移和富集的影響規律,從深層次闡明污染物在生物體內遷移和富集能力的特性,進一步了解污染物在生物體內遷移富集的實質意義。尤其是我們建立的界面光散射分析技術,通過研究污染物如在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在類生物體液界面間的遷移和影響因素,建立了相關的理論和實驗方法,尋找到判斷污染物在復雜生物體液介質間的遷移和建立了富集趨勢的方法和數學模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權威刊物《Analytical Chemistry》(2001, 73, 4307和《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02, 308, 83)上, 并與北京大學一起獲2002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開發阿托分析化學技術監測環境污染物與細胞的作用。微量污染物對細胞的影響需要十分靈敏的分析監測技術. 單細胞分析技術的開發為環境污染物對水生環境中的生物影響研究提供廣闊的前景。我們已利用固載表面液滴干涸后形成環狀污漬的原理開發了微米大小環陣列 (Anal Chem, 2002, 74, 5564), 正推廣到環境污染物作用的單細胞陣列檢測. 通過實施實時檢測單個細胞上污染物的含量(通常在阿托含量水平),探討污染物從水體向水生生物體的轉化和遷移特征。 (3)、開發氣-液界面光散射技術, 模擬三峽庫區水體-空氣的物質年能量交換和水環境污染物的監測與治理研究。三峽水庫是一個很大的水體, 庫區的氣-液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對庫區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目前我們已在光散射技術應用于環境水質監測中取得優異成績, 對實時監測三峽成庫后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和生物環境效應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除建立優先的環境污染物的監測方法外, 還提供了環境污染物在水生環境中的分布和遷移模式, 為成庫以后庫中水生生物保護提出對策。
2、 環境分析化學
共振光散射技術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應用, 研究了一系列染料以及無色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聚糖相互作用的RRS和倍頻散射、二級散射光譜特征及其分析應用,結果表明這一技術用于糖類的研究和測定具有很好的前景,這是RRS和共振非線性散射在生物大分子分析應用的一個新的發展。同時開展了共振光散射技術和共振非線性散射技術在測定某些物理化學參數方面的研究,對表面活性劑臨界膠束濃度值的測定以及環糊精與某些藥物分子包合物包結常數的測定,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共振光散射技術的理論和應用范圍。開發了用離子締合物的RRS法測定痕量Hg(Ⅱ)、Se(Ⅳ)、Cr(Ⅵ)、Mo(Ⅴ)、 Cd(Ⅱ)、Al(Ⅲ)、Cu(Ⅱ)的一系列新方法,并重點研究了RRS光譜與吸收光譜的依賴關系,為研究分子結構和反應特性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目前,我們將在以下幾方面開展研究工作:1)環境污染物的新分析方法研究:采用分子光譜技術,特別是利用共振光散射和共振非線性散射光譜技術,建立表征和識別環境有毒物質的新方法,發展一系列靈敏度高、選擇性好、操作方便的測定環境污染物的新方法。2)納米微粒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利用納米微粒性質的特殊性,將其作為一種檢測環境有害物質的探針,探討納米微粒的尺度、結構、形貌與有害物質濃度之間的相關性。、
3、 水環境學
(1)、水質演變機制研究 三峽庫區水質演變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是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的基礎。本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庫區各類污染源(點源、面源、內源等)對水質的綜合影響,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河口、庫灣富營養化發生發展機制,水質變化的生物效應以及水質動態模擬等。 (2)、水質安全保障調控理論 三峽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是本研究內容的核心。本內容主要包括:水環境承載力理論基礎研究、庫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與模式,城鎮降雨徑流污染控制理論,面源污染控制理論,次級河流污染控制規劃原理與方法,水庫水量與水質耦合的水資源優化調控理論等。 (3)、水質安全保障技術 三峽成庫后,庫區水文特征會發生重大變化,水體自凈能力和輸送污染物的能力將大大減弱,污染物擴散能力亦將降低。加之庫區地形復雜,經濟不發達,因此研究適合三峽庫區特點的水質安全保障技術非常重要和必要。本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用水安全生產與水質保障技術,庫區面源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小城(村)鎮高效、低耗水處理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庫區次級河流水質保障技術。 (4)、固體廢棄物處置理論與技術 固體廢棄物是庫區水體又一重要污染源,是危及庫區水質安全、人群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公害。根據三峽庫區固廢污染的特點,本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清潔生產與固體廢棄物減量化理論和技術,三峽庫區固體廢棄物、人畜糞便處置與資源化技術,三峽庫區消落帶廢棄物處置技術與管理政策措施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