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專業是在社會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它與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均有較密切的關系。
民俗學(folklore)是一門社會科學,主要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的意義。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
它的主要任務,是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與當代的民俗事象,進行調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論證,探求它的本質結構、特點與社會功能,揭示其發生、發展、傳承、演變、消亡的規律,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
民俗學是一門幫助人們認識歷史與文化、改造現實社會生活的人文科學。它包括對民俗事象的理論探索與闡釋、對民俗史和民俗學史的研究與敘述、民俗學方法論以及對民俗資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的探討。
培養目標
政治目標: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本學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高素質的人材,以高素質和高能力適應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專業學習要求:全面掌握民俗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使學生具有田野調查的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利用本學科基本知識的能力進行獨立研究。
就業目標:第一,文化宣傳部門、行政部門的國家公務員;第二,大專院校教學人員;第三,為旅游產業和旅游部門提供高素質的人才。
考試科目
(注:各院校培養目標、研究方向、考試科目不同,以上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02文學理論
④806民俗學(含民間文學)
就業前景
客觀的講,民俗學就業的確很難,特別是現在。中國民俗學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雖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但學科的發展前景并非是一片漆黑,民俗學的發展仍然充滿著機遇。
大家求職的眼界應放開些,不要只局限于與專業對口的職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在當今中國正方興未艾,而且在政府主持下至少要堅持做20年左右,需要數量不少的這方面人材。“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歸文化部進行垂直管理,具體參與其間的部門主要有文化部的社會文化圖書館司民族文化處(負責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和外聯局國際處(主要負責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調,尤其是申遺工作),但工作量巨大。許多專家都在建議文化部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希望政府能夠采納。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大家就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國家正在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精簡機構也是一個方向。這就為民俗學的就業提供了寶貴的契機。
就業方向
就業去向:
(1)各種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
(2)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3)各種民俗文化宣傳公司。
推薦院校
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山西師范大學、云南大學、中山大學、溫州師范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廣西師范學院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