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endooarditis)是指由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直接感染引起的心內膜炎癥。由于感染大多由細菌引起,過去一直稱為細菌性心內膜炎。根據病因和病程的不同,一般分為急性和亞急性兩種。
一、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acuteinfectiveendocarditis)主要由致病力強的化膿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常為嚴重化膿性感染(如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癰,產褥熱等)引起敗血癥時的重要并發癥。病變大都發生在原來正常的心瓣膜,最常單獨侵犯二尖瓣或主動脈瓣。主要病變為心瓣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瓣膜因組織破壞而發生潰瘍、穿孔,甚至破裂;瓣膜表面常形成巨大贅生物,贅生物呈灰黃色,質地松軟,極易脫落引起栓塞。由于栓子內含有大量化膿菌,故由栓塞引起的梗死灶常形成繼發性膿腫,造成感染進一步擴散。本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嚴重,患者多在數周內死亡。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治愈后因瓣膜受損嚴重,常形成大量搬痕組織而導致心瓣膜病。本病比較少見。
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亦稱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subacutebacterialendocardi-Lis,SBE),臨床上遠較急性者多見而且重要。在抗生素廣泛應用以前,絕大多數病例(約90%)是由致病力較弱的草綠色鏈球菌引起,現在致病菌譜已發生變化,幾乎各種致病徽生物均可引起,但仍以草綠色鏈球菌最常見(約占50%以上),其它如腸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真菌等引起的也逐漸增多。致病微生物多由體內某些感染病灶(如牙周炎、扁桃體炎、咽峽炎等)侵入血流,或者由于某些手術(如拔牙、泌尿道手術或心臟手術等)污染而侵入血流引起敗血癥后,直接感染心內膜而引起心瓣膜炎。由于微生物的毒力較弱,故正常瓣膜不易受侵犯,而常在已有病變的心瓣膜上發生,最常發生在風濕性心瓣膜病的基礎上,其次是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僅少數發生于正常心瓣膜。
【病理變化】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常侵犯二尖瓣和主動脈瓣,并可累及腱索和鄰近的心內膜,三尖瓣和肺動脈瓣極少受累。病變特點是在原來已有病變的瓣膜上進一步發生炎癥并形成贅生物,瓣膜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形,有時發生潰瘍和穿孔,但較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為輕;贅生物分布廣泛,大小不等,一般較大,單個或多個,呈息肉狀或菜花狀,污穢灰黃色,干燥質脆,易脫落而引起栓塞。病變常擴散至鄰近的心內膜和健索。鏡下見贅生物由血小板、纖維素、壞死組織和細菌團塊組成,細菌團塊常埋藏于贅生物深層;瓣膜可見不同程度的肉芽組織增生和炎細胞浸潤,常有鈣鹽沉著,有時還可見到原有風濕性心內膜炎的病變。
【病理與臨床聯系】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由于上述病變而形成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臨床體檢時可在相應部位聽到雜音,且雜音性質常因贅生物的變動(如脫落)。而發生變化。少數病例可因瓣膜穿孔或健索斷裂而致急性瓣膜功能不全。
由于贅生物中的細菌及其毒素不斷進入血流、患者一般均存在敗血癥。主要表現為①脾中度腫大:它是由于脾竇充血和細菌套素刺激引起單核巨噬細胞增生所致;②貧血:這是因草綠色鏈球菌的輕度溶血作用和脾功能亢進的結果;③皮膚、粘膜和眼結合膜出血點(斑):這是由于在細菌毒素和含細菌栓子的影響下,全身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發生廣泛性血管炎,使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致。有時,血管炎發生在皮下小動脈,可在指(趾)尖端掌面形成紫紅色、米粒大、有明顯壓痛的結節,稱為Osler結節,在臨床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患者雖有明顯的敗血癥表現,但由于細菌團塊多埋藏在贅生物深部,且為纖維素所包繞,故血培養有時可呈陰性。栓塞是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本病最嚴重的合并癥。常發生腦、脾、腎等器官的栓塞,特別是腦栓塞常導致嚴重后果。由于細菌毒力較弱,栓塞一偵僅引起梗死而不形成膿腫。此外,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例發生局灶性腎小球腎炎,而目前認為這是由于變態反應引起,并非栓塞所致。
本病經及時使用大劑量抗生素治療,絕大部分可以治愈,特別是由鏈球菌引起者治愈率可高達90%左右。但治愈后因大量瘢痕形成而引起嚴重的瓣膜變形,導致瓣膜關閉不全和狹窄。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