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橋梁與隧道工程”學科是西南交通大學獨具特色的傳統優勢學科,是國家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
該學科包含橋梁工程和隧道與地下工程兩部分。
橋梁工程
一、學科概況
本學科是我校傳統優勢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具有博士、碩士、工程碩士和高師碩士的培養和學位授予權,建有橋梁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鐵道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具有大型工業風洞、電液伺服結構試驗系統、千噸級壓力機和結構靜、動力分析試驗系統,并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在畢業生中有茅以升、林同炎等一批(20余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及建筑勘測設計大師。
本學科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理論、既有結構可靠性和耐久性評估、大跨新型橋梁的設計理論與實踐、橋梁結構風工程、車橋耦合動力學、空間結構受力行為、大型橋梁結構的施工控制理論、方法與技術等方面均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本學科在虎門大橋、汕頭海灣大橋、江陰長江大橋、萬縣長江大橋、南京第二、第三長江大橋、潤揚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西堠門大橋等大跨度新型橋梁的設計與施工中均承擔了大量的科研項目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項,年科研經費逾千萬元。獲獎成果主要有: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萬縣長江大橋特大跨(420 m)鋼筋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技術研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現代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與計算理論”、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大中跨度部分預應力混凝土(PPC)鐵路連續梁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主跨72米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跨72米鐵路預應力混凝土平彎連續剛構橋建造技術”、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在公路橋梁中的應用”、交通部科技進步特等獎“虎門大橋建設成套技術”、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大跨度全焊鋼箱梁斜拉橋施工控制技術研究”、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斜拉索錨頭與鋼箱梁的聯結和安全可靠性研究”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橋梁結構動力響應
主要研究橋梁結構動力響應行為,在高速移動運輸工具作用下,運輸工具-橋梁結構相互作用和系統動力響應,近10余年來,結合我國準高速鐵路的建設及高速鐵路的技術準備工作,開展了大量車-橋耦合動力學的研究。
2.既有橋梁結構損傷識別與健全性評估理論
主要研究既有橋梁結構的損傷狀態、承載能力、使用性能等,隨著橋梁結構服役期限的增長以及交通量的增加,既有橋梁的評定、加固、改造問題日益突出,該方向自20世紀90年代初即開展了承載能力評定、耐久性評估等,近年來,在損傷識別理論與方法方面正在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3.現代橋式及橋梁結構設計理論
該方向主要研究現代大跨度橋梁與結構的空間分析理論、結構穩定理論、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理論、鋼-混凝土組合橋梁結構行為、橋梁結構非線性行為等。
4.橋梁抗風與抗震
主要研究橋梁結構的抗風性能、抗震性能、振動控制及相關基礎理論問題,已在橋梁風致振動、斜拉索雨振等研究領域取得良好成果,獲獎成果的有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汕頭海灣大橋抗風試驗”等。
三、從業領域
主要從業領域為:橋梁與隧道工程、結構工程等土木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設計、工程管理等工作。
四、主要相關學科
工程力學、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巖土工程、地質工程、材料學、市政工程等。
隧道及地下工程
一、學科概況
“隧道及地下工程”學科專業是西南交通大學獨具特色的傳統工程優勢專業與學科,為全國第一批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有我國高校最早開設的隧道與地下鐵道本科專業(現為地下工程專業方向)為基礎教育支撐。為我國培養了包括王夢恕院士、施仲衡院士、史玉新設計大師在內的大量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建國以來一直是我國鐵路隧道、公路隧道、水工隧道等各類重大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與決策的主要咨詢者和參加者,是我國最早參與地下鐵道規劃、修建技術科研工作的高校專業及學科點,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科技攻關項目,近10年來共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科研項目100余項,完成科研總經費超過5000萬元,并在基礎理論和關鍵性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全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國際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界也有重要影響力,國際隧道協會(ITA)第16屆年會即選擇在西南交通大學召開。為國內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教學與研究領域最具實力的高校學科專業之一。
隧道及地下工程學科專業目前在任師資力量強大,現有博士生指導教師6名、教授11名,骨干教師均有博士學位或有博士后研究經歷。本學科科研經費充足,年均在研科研項目20余項。具有工學博士、工學碩士、工程碩士、高師碩士招生資格,是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成員,并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
碩士研究生主干專業課程有:隧道力學、地下結構可靠度與耐久性、地下工程抗減震設計、隧道力學數值方法、隧道與地下工程施工、隧道與地下工程防災原理、隧道與地下工程規劃、地下空間利用、隧道與地下工程試驗與現場測試等。
博士研究生主干專業課程有:地下工程力學原理、地下結構數值方法、盾構隧道設計理論、耦合分析與結構非線性力學、高速鐵路隧道空氣動力學、地下結構動力學與抗減抗震分析、地下工程信息化方法、既有隧道安全性評價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隧道與地下工程理論和設計方法
此研究方向是本學科的傳統與優勢方向。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在巖體分級和隧道設計理論上開展了大量的工作,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為隧道規范按可靠度理論改革,解決了關鍵性理論問題。結合秦嶺特長隧道問題,研究并形成了高地應力與滲流場,藕合分析理論問題與方法,解決了建設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開展了現代盾構法隧道結構設計理論與施工過程控制研究,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解決了北京、南京、杭州、廣州、武漢、南京、深圳、成都等我國各主要城市地鐵盾構隧道和幾乎國內全部重大越江(海)盾構隧道工程建設的多項關鍵理論與技術問題。在大斷面隧道、連拱隧道、小凈距隧道、重疊隧道等特殊隧道的設計與施工力學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成功解決了大量國內鐵路、公路、市政地下工程的重大技術問題。
多項研究成果被鑒定為處于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淺埋、偏壓、大跨隧道修建新技術》獲得1996年度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地鐵淺埋暗挖區間隧道標準參數斷面優化》獲得了1996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高等級公路大斷面低扁平率長隧道修建新技術研究》獲2002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地鐵五號線盾構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獲2003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深圳地鐵車站暗挖技術研究》獲2004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南京地鐵區間隧道盾構法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獲2005年度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今后的重點研究領域為:特殊復雜隧道和地下結構與周圍巖土體的相互藕合情況下的結構物穩定、計算與施工控制技術的基本力學行為,城市地鐵及大型越江(海、湖)盾構隧道結構理論與施工過程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預測理論及控制技術研究,考慮隧道與地下結構環境的熱固、液固多場藕合問題分析,長大、深埋隧道的圍巖分級問題,結構物可靠性設計理論,壽命評估與耐久性設計問題及大斷面地下結構的施工力學、流變力學等基本問題,高寒地區隧道抗防凍技術問題等。
2.隧道與地下工程防災控制理論與技術
此研究方向是本學科的在今后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以高速鐵路為主要背景,同時兼顧公路、市政、水電、人防等行業。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研究成果:研制成功國內第一套高速鐵路隧道空氣動力學問題模擬發射實驗系統,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了京滬高速鐵路南京越江隧道振動安全評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隧道火災自反應滅火系統以及災后評估與加固方面完成了鐵道部的重點科研項目,并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地下工程電腐蝕問題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長隧道縱向通風理論與實踐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公路長隧道縱向通風研究》獲得1997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今后的重點研究領域為:主要結合秦嶺隧道、南京長江隧道、武漢長江隧道、終南山隧道、鷓鴣山隧道等重大建設工程,解決建設中提出的諸如高地應力、高地下水壓條件下的結構與圍巖穩定問題,高速鐵路隧道中的空氣動力效應帶來的瞬變壓力的減緩,高地震烈度區隧道的抗震減震設計與施工方法,大變形的預測預防等重大工程問題,特長公路隧道營運通風及防災救災研究。
3.其他研究方向
1)博士生
①高速鐵路隧道設計理論與施工。
②盾構隧道結構理論與施工控制。
③隧道與地下工程信息化理論與方法。
2)碩士生
①地下鐵道與輕軌工程結構理論。
②鐵路隧道與公路隧道設計與施工。
③水工隧洞與特種隧道技術。
三、從業領域
主要從業領域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設計、建設管理施工等單位。
四、主要相關學科
巖土工程、鐵道工程、公路工程、結構工程、礦業工程、水工結構、交通規劃、工程地質等專業及專業方向為相關學科專業,這些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均可以報考本學科專業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