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外科學是西醫綜合復習的一部分,小編整理了外科學的重要名詞解釋供2017年考生參考。
1.機體內環境:指細胞外液
2.高滲性缺水;又稱原發性缺水。水和鈉同時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鈉,血清鈉高于正常范圍,細胞外液呈高滲狀態。
3.低滲性缺水;又稱慢性缺水或繼發性缺水。水和鈉隨同時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鈉,血清鈉低于正常范圍,細胞外液呈低滲狀態。
4.等滲性缺水:又稱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鈉呈比例的喪失,血清鈉仍在正常范圍,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也保持正常。
5.低鉀血癥:血清鉀離子濃度低于3.5mmol/l
6.高鉀血癥:血清鉀離子濃度高于5.5mmol/l
7.呼吸性酸中毒:指肺泡通氣功能減弱,不能充分排出體內生存的二氧化碳,一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癥。
8.呼吸性堿中毒:指肺泡通氣過度,體內生存的二氧化碳排出過多,一致血的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癥。
9.休克;是人體對有效循環血量銳減的反映,是組織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謝障礙和細胞受損的病理過程。
10.失血性休克:是一種循環血量減少性休克,各種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發生急速喪失,導致循環血量不足引起。
11.多器官功能不全:幾種臟器同時或相繼受損的情況。
12.感染性休克:敗血癥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由各種感染引起的休克
13.局部麻醉(部位麻醉、區域麻醉):指麻醉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使響應區域痛覺喪失,運動障礙,而病人意識清楚。
14.全身麻醉:指麻醉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使之抑制,病人的意識和痛覺喪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動減弱。
15.復合麻醉:將幾種麻醉藥物和或幾種麻醉方法配合使用。
16.基礎麻醉:利用某些藥物使病人進入類似睡眠(但非麻醉)的狀態。
17.低溫麻醉:有意降低病人的體溫以提高組織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
18.表面麻醉:將穿透力強的局麻藥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過黏膜而阻值黏膜下的神經末梢,使黏膜產生麻醉現象。
19.局部浸潤麻醉:沿手術切口線分層注射局麻藥,阻值組織中的神經末梢。
20.區域阻值:圍繞手術區,在其四周及基地部注射局麻藥,阻值通入手術區的神經干和神經末梢。
21.神經阻值:是在神經干、從、節的周圍注射局麻藥,,阻值其沖動傳導,使其受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作用。
22.高敏反映:使用小量局麻藥后即出現毒性反映癥狀。
23.椎管內麻醉:將局麻藥選擇性的注入椎管內的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經的傳導功能發生可逆性阻值的麻醉方法。
24.腰麻:是將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經根,阻值部分脊神經傳導的麻醉方法。
25.重比重液:比重較腦脊液高
26.低比重液:比重低于腦脊液。
27.硬膜外麻醉:將局麻藥注入硬膜外腔,作用于脊神經根,使一部分脊神經的傳導受到阻值的麻醉方法。
28.靜脈麻醉:麻醉藥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于中樞神經系而產生麻醉方法。
29.靜脈復合麻醉:完全采用靜脈麻醉藥及靜脈全身輔助藥物而滿足手術要求的全身麻醉方法。
30.手術前期:從病人準備手術至進入手術室。
31.術后護理:是指病人手術后返回病室直至出院這一階段。
32.切口感染:是指清潔切口和可能污染切口并發感染。
33.感染;當細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后,破壞了機體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的部位生長繁殖,人體組織對該細菌極其毒素產生一系列局部或全身的炎癥反映。
34.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以內。
35.慢性感染:病程超過2個月。
36.亞急性感染:介于急、慢性感染之間。
37.軟組織感染:是指發生于皮下、皮下組織、淋巴管和淋巴結、肌間隙極其周圍的疏松結弟組織間隙等處軟組織的外科感染。
38.疥:和由金黃色葡萄求菌和表皮葡萄求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皮膚單個毛囊和所屬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
39.涌;是由金黃色葡萄求菌引起的多個相鄰毛囊和所屬皮脂腺、汗腺極其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疥融合而成。
40.急性蜂窩織炎:是皮下、經膜下、肌肉間隙或深部蜂窩組織的一種急性彌漫性化膿性感染。
41.丹毒:是由P-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皮膚極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病變。
42.膿腫:是在身體個部位發生急性感染后,病灶局部的組織發生壞死、液化而形成的膿液積聚,其周圍有一完整的膿腔壁將膿液包繞。
43.全身化膿性感染:是指致病菌菌經局部感染病灶進入血液循環后,引起的嚴重全身性反映,主要包括敗血癥和膿血癥。
44.敗血癥;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持續存在、迅速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并引起嚴重全身性癥狀。
45.膿血癥:是局部化膿性病灶的細菌栓子或脫落的感染血栓間隙的進入血液循環,并在全身各處的組織或器官內發生轉移性膿腫。
46.菌血癥:是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內,迅速被人體防御系統所清除,不引起或引起短暫而輕微的全身反映。
47.毒血癥:是由于致病菌、嚴重損傷或感染后組織破壞分解所產生的大量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后所引起劇烈的全身反映。
48.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經體表破損處侵入人體組織,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陣發性痙攣或抽搐急性特意性感染。
49.氣性壞疽:是由梭狀芽孢桿菌所致的急性特意性感染性疾病,多見于肌肉組織廣泛損傷的病人,特別是傷口較深而污染嚴重處理不及時。
50.創傷;是指機械性致傷因子引起的損傷。
51.多發傷:多個部位及器官同時發生損傷。
52.開放性損傷:有傷口或創面,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53.閉合性損傷:傷后皮膚尚保持完整無缺。
54.清潔傷口:通常指無菌手術的切口,也包括經清創術處理的無明顯污染的創傷傷口。
55.污染傷口:指沾有細菌但尚未發展成感染的傷口(一般指8小時內)
56.感染傷口:傷口有膿液、滲出液及壞死組織等,周圍皮膚常紅腫。
57.燒傷:是指各種致熱因子引起的損傷。
58.換藥;是指對創傷和手術后的傷口及其他傷口進行敷料更換,促使傷口愈合和防止并發癥的方法。
59.ICP:是指顱腔內容物對顱腔所產身的壓力,正常成人為70-200mmh2o
60.顱內壓增高:ICP持續超過200mmh2o
61.腦疝:是ICP增高的嚴重后果,是由于顱內壓力增高超過了腦部的自身代償能力,腦組織從壓力高處向壓力低處移位,壓迫腦干、血管和腦神經,引起腦干損害及腦脊液循環通道受租而產生的一系列嚴重變化。
62.顱骨骨折:指顱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顱骨結構的改變。
63.腦損傷:是指腦膜、腦組織、腦血管及腦神經的損傷。
64.原發性腦損傷:是指在受傷當時,暴力作用于頭部立即發生的腦損傷。
65.繼發性腦損傷:是指受傷一定時間后出現的腦受損病變。
66.創傷性窒息:當胸腹部受到猛烈的擠壓或爆炸產生的高壓氣浪沖擊時,致使胸腹腔壓力急劇升高,上腔靜脈壓力隨之上升,引起腦、頭面部和上胸部毛細血管破裂,表現為彌散性點狀出血。
67.中間清醒期“腦外傷后原發性昏迷和繼發性昏迷之間的時間。
68.顱內腫瘤:指顱內占位性的新生物。
69.腦膿腫:化膿性細菌侵入腦組織引起化膿性炎癥并形成局限性膿腫。
70.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部分。
71.腦積水:是指腦脊液循環受租、吸收障礙或分泌過多,使大量的腦脊液積聚于腦室系統或蛛網膜下腔,導致腦室或蛛網膜下腔擴大,形成頭顱擴大、顱內壓增高和腦功能障礙。
72.甲狀腺亢進:是由于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的引起的內分泌疾病。
73.連枷胸:相鄰多根多處肋骨骨折時,傷部肋骨的前后端失去支持,該處胸壁軟化,發生浮動,這類胸廓稱為。
74.反常呼吸運動:連枷胸時胸壁出現反常呼吸運動;表現為吸氣時軟化的胸壁內陷,不隨其余胸廓向外擴展,呼氣時則相反。
75.縱隔撲動:胸壁軟化時由于兩側胸膜腔壓力不平衡時出現,引起體內缺氧和二氧化碳滯留,影響靜脈血回流,嚴重時發生呼吸和循環功能障礙。
76.氣胸:胸膜腔內積氣。
77.血胸:胸膜腔積血。
78.血氣胸:血胸和氣胸同時存在。
79.胸腹聯合傷:下胸、上腹部開放性或閉合性損傷造成膈肌破裂,同時伴有胸、腹腔臟器損傷。
80.胸腔閉式引流:胸膜腔內插入引流管,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水中,利用水的作用,維持引流單一方向,避免逆流,以重建胸膜腔付壓。
81.肺癌: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的癌。
82.腹式呼吸:是以膈肌運動為主的呼吸。病人用鼻吸氣,吸氣時將腹部向外硼起,屏氣1-2秒,以使肺泡張開,呼氣時讓氣體從口中慢慢呼出。
83.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先天發育異常而未能自愈的在一組心臟病,其中以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和法洛氏四聯征常見。
84.動脈導管未閉:是指出生后動脈導管未閉合形成的主動脈和肺動脈之間的異常通道,若嬰兒出生后12周動脈導管仍沒有閉索稱為。
85.法洛氏四聯征:為最常見的的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有三個基本病變:即主動脈騎跨、右心室流出道狹窄和室間隔缺損。
86.低心排綜合癥:是心臟術后常見的的并發癥,病人表現為:BP低、CVP高,呼吸急促,動脈血氧分壓下降、HR快、尿少、面色蒼白、四肢濕冷等。
87.聯合瓣膜病變:兩個或兩個以上瓣膜同時受累。
88.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于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管腔狹窄,心肌缺血甚至壞死的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病。
89.腹外疝:是腹腔內臟器或組織離開了原來的部位,經腹壁或盆壁的薄弱點或缺損處向體表突出而成,是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90.疝環:也稱疝門,是疝突向體表的門戶,就是腹壁薄弱點或缺損所在。
91.疝囊:是壁層腹膜經疝環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囊頸是疝囊與腹腔之間的通道。
92.疝內容物:是進入疝囊的腹腔內臟器或組織。
93.疝外被蓋: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層組織。
94.易復性疝:疝內容物可回納入腹腔的。
95.難復性疝:疝內容物不能完全回納到腹腔。
96.嵌頓性疝:疝內容物不能回納到腹腔者。
97.絞榨性疝:嵌頓性疝發展致腸壁動脈血留障礙階段。
98.腹股溝斜疝:是指疝內容物經腹壁下動脈外冊的腹股溝管內環突出,向下向前經過腹股溝管,再穿過腹股溝外環并可進入陰囊。
99.腹股溝直疝:老年人多見,是疝內容物從腹壁下動脈內冊的腹股溝三角區直接向后向前突出,不經過內環,也不進入陰囊。
100.股疝:以中年女性多見,是疝囊經股管、股環向股部卵圓窩突出。
101.臍疝:是疝囊由臍環突出體外。
102.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是指由化膿性細菌所引起的腹膜腔急性感染。
103.原發性腹膜炎:腹腔內無原發病灶,而是血源性引起的。
104.繼發性腹膜炎:繼發于腹腔內空腔臟器穿孔、損傷破裂、炎癥擴散和手術污染等所引起的腹膜炎。
105.腹膜刺激征:腹部有壓痛、反跳痛、肌緊張,是腹膜炎的重要體征。
106.傾倒綜合癥:胃大部切除術后,當病人進食,特別是進甜的流質后10-20分鐘發生,病人感覺劍突下不適,心悸、伐力、出汗、頭昏、惡心、嘔吐甚至虛脫,并伴有腸鳴和腹瀉,平臥數分鐘可緩解。
107.早期胃癌:指所有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的胃癌。
108.小胃癌:胃鏡檢查直徑在6-10mm的癌灶。
109.微下胃癌:直徑《5mm的癌灶。
110.腸梗阻: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順利通過腸道。
111.機械性腸梗阻:各種原因引起腸腔變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
112.麻痹性腸梗阻:是腸管喪失蠕動功能,導致腸內容物停止運行。
113.痙攣性腸梗阻:是由于腸壁肌肉超常收縮所致。
114.血運性腸梗阻:由于腸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腸管血運障礙,繼而發生腸麻痹,腸內容物不能通過。
115.閉襻性腸梗阻:一段腸襻兩端完全組塞,如腸扭轉。
116.粘連性腸梗阻:因粘連致腸管成角,或腹腔內粘連帶壓迫腸管引起的。臨床上最常見。
117.腸扭轉:一段腸管沿其系膜長軸旋轉所形成的。
118.腸套疊:一段腸管套入其臨近腸管腸腔內。
119.人工肛門:(結腸造口)是將近端結腸固定于腹壁外,糞便由此排出體外。
120.肛列: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全層列開后形成的小潰瘍。
121.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指直腸肛管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的感染。
122.肛瘺:是肛管與直腸下端與肛周皮膚間的感染性管道。
123.痔:是直腸下段黏膜下或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靜脈團塊,并因此而引起出血、栓塞或團塊脫出。
124.門靜脈高壓:是因門靜脈血流受阻、血液淤滯引起門靜脈系統壓力增高的綜合癥。
125.膽石病;是膽囊和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
126.夏柯氏三聯癥:腹痛、寒戰和高熱、黃膽。
127.蕾若五連癥:在三連基礎上出現休克和精神癥狀。
128.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極其周圍組織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化學性炎癥為主的疾病。
129.藍-棕色斑:因胰酶及壞死組織液穿過筋膜與肌層滲入腹蓖下,可在季肋及腹部形成(grey-turner)。或臍周皮膚青紫(cullen)
130.下肢靜脈區張:是指下肢淺表靜脈內因血流障礙而引起的靜脈擴張迂曲、晚期常并發小腿慢性潰瘍。
13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由稱buerger病,是一種累積周圍中小動靜脈的慢性、進行性、非化膿性炎癥和閉塞性病變。
132.間隙性陂行:
133.靜息痛:
134.前列腺增生:是細胞良性增多,而不是肥大。
135.TURP綜合癥:P357TURP術中通常應用沖洗液1-3萬毫升,大量的沖洗液被吸收使血容量急劇增加,形成稀釋性低鈉血癥,病人可在術后幾小時內出現癥狀,煩躁不安、惡心、嘔吐、抽搐、痙攣、昏睡,嚴重者可出現肺水腫、腦水腫和心力衰竭的等。
136.皮質醇癥(庫欣綜合掙):是由腎上腺皮質增生或腫瘤致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分泌皮質醇過多發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
137.向心性肥胖:P378皮質醇癥病人,由于皮質醇使脂肪的動員和合成都得到促進,致使脂肪分布不正常,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等,軀干明顯肥胖。
138.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是指腎上腺或異位組織自主或部分自主分泌過多的醛固酮,抑制了腎素分泌,產生以高血壓、低血鉀為特征的綜合癥。
139.兒茶酚胺癥:是嗜鎘細胞瘤和腎上腺髓質增生的總稱。其共同特點是腫瘤或腎上腺增生的髓質分泌大量的兒茶酚胺,引起病人以高血壓、高代謝、該血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140.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中斷,
141.病理性骨折:由于骨骼本身的疾病,使骨質脆弱和破壞,輕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
142.反常活動(假關節活動):在肢體非關節部位出現不正常的類似關節樣活動。
143.復位:將移位的骨折恢復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位置,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144.石膏綜合癥:P405軀體石膏固定的病人,表現為持續惡心、嘔吐、腹脹及腹痛。
145.皮牽引P408借助膠布萜于傷肢皮膚上,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著點,牽引力傳遞到骨骼。
146.骨牽引P409:將不繡鋼針穿入骨骼在的堅硬部位,通過牽引鋼針直接牽引骨骼。
147.脊髓損傷:受傷脊髓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稱完全性截癱,部分功能喪失為不完全性截癱。
148.脊髓震蕩:表現為遲緩性癱瘓,骨折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喪,失,可為不完全性,最后可完全恢復。
149.關節脫位:(脫臼)指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和關系。
150.腰椎間盤突出掙:是指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刺激和壓迫馬尾神經根所引起的一種綜合癥。
151.頸椎病:P441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邊極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臨近組織,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
152.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膿性致病菌引起的骨膜、骨、骨髓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153.骨腫瘤:是指骨組織及骨附屬組織所發生的腫瘤。
154.斷肢再置:P465對完全離斷或不完全離斷的肢體,采取清創、血管吻合、骨骼固定、肌腱和神經修復等一系列外科手術,將肢體再重新縫合回機體原位,加之各方面的綜合處理,使其完全存活并最大限度的恢復功能。
細胞內液:正常人體液的含量約占體重的60%,其中40%分布在細胞內稱;20%分布在細胞外稱細胞外液。
由于機體所有的細胞均浸泡在細胞外液中,并依賴細胞外液進行代謝交換,因此稱細胞外液為機體的內環境。
緩沖對:血液中的緩沖體系是由弱酸極其鹽組成。
酸中毒:H離子濃度高于正常范圍,PH低于7.35
堿中毒:H離子濃度低于正常范圍,PH低于7.35
代謝性酸中毒:體內[HCO3—]減少
代謝性堿中毒:體內[HCO3—]增多。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