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生物學專業簡介
本學科生物學課程教學始于1986年。2006年獲批遺傳學和生理學2個碩士點和浙江省高校生理學重點學科(A),2011年設立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目前在校碩士生200余人,已授學位200余人。
本學科碩士點依托浙江省“臨床檢驗診斷學”重中之重學科、檢驗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視覺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醫學遺傳學重點實驗室和浙江省模式生物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等,在線粒體遺傳病、代謝性疾病、腫瘤的個體化診療、微生物基因組學和生物傳感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和鮮明的研究特色,為研究生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學科學術團隊由各層次優秀人才組成,學術思想活躍、結構合理。正高職稱人占25%,博士學位獲得者占55%。包括國家****1人,浙江省****4人等。近年來,學科成員先后主持973前期專項1項、973分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5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及科技廳重大專項和優先主題5項?傆嬁蒲薪涃M大于6000萬元。近年來,團隊成員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項。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其中包括Molecularcell、Hepatology、PNAS、JBC、Genomics等國際一流雜志,授權專利7項。該學科擁有浙江省生物技術重點專業,《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省級精品課程和《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國家精品課程,近五年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出版專著15部,主編、副主編教材20余本。本學科還積極開展對外合作交流,與國內外多所大學、研究機構進行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聯合培養,近五年共承擔國際合作項目7項,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師及20余名研究生前往美國、加拿大進修和學習,主辦國際線粒體生物醫學會議3次,檢驗醫學國際會議2次。
學術帶頭人:
呂建新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擔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醫學細胞生物學分會副會長,浙江省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浙江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擔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遺傳雜志》、《國際遺傳學雜志》等編委,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30余篇。主編出版多部教材。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等省部級獎勵。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5項。獲浙江省優秀教育成果獎2項。
高基民教授,博士,博導,浙江省高校第三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錄選第二批浙江省衛生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浙江省高校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浙江省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曾獲國家II類新藥證書一個,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擁有發明專利三項、已申報發明專利兩項。曾承擔過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大項目、軍隊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為國家精品課程“免疫學與免疫學檢驗”負責人。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SCI收錄18篇,出版專著2篇。已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
黃傳書教授,博士,博導,入選第六批國家****,曾就職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Nelson環境醫學系教授、副主任,Nelson環境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腫瘤預防中心主任,現為溫州醫科大學特聘教授。主要從事環境致癌物的相關致癌分子機制的研究工作。在轉錄因子NFAT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砷暴露致癌效應的分子機制、PI-3K/Akt通路在腫瘤發生以及作為化療靶點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期間在JCellBiol,CancerRes,MCB,JBC,JCS等權威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98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71篇)。承擔多項NIH基金,擔任美國NCI/NYU癌癥中心執委,美國NIH(衛生研究所)基金評審委員會專家,美國DOD(國防部)相關基金評審委員會專家等。
顧海華教授,博士,碩導,入選浙江省****,曾就職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副教授,現為溫州醫科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細胞信號傳導與疾病包括癌癥發病機理和檢測的研究,學術論文曾在Nature,Nature Medicine,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引用總次數大于3000次。獲得美國發明專利1項。是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會員,美國血液學協會會員,美國細胞生物學協會會員。曾獲美國癌癥研究協會癌癥基礎研究獎學金,美國癌癥研究協會SusanG.Komen乳癌基金會事業發展獎,和美國血液學會青年學者獎。研究方向包括:1)細胞信號傳導蛋白在促進乳腺癌細胞的生長,轉移和癌癥干細胞的自我更新中的功能和機制。2)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對促進乳腺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的機制。3)探索接頭蛋白Gab2作為克服卵巢癌轉移的一種新的治療靶標和生物標志。
本學科的二級學科主要包括:
遺傳學: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線粒體相關疾病發病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對藥物性耳聾、原發性高血壓、2型糖尿病、男性不育癥等疾病進行分子流行病學及發病的線粒體分子機制的研究。(2)代謝性疾病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通過線粒體全基因組的測序分析、轉錄組學技術、模式動物模型等對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研究其早期診斷及分子分型的標記物,以及疾病形成的分子機制和調控網絡。(3)出生缺陷產前診斷研究,利用CGH和MLPA技術,建立染色體微小缺失微小重復篩查和診斷體系,為出生缺陷產前診斷提供檢測手段和理論依據。(4)復雜疾病的遺傳基礎和表觀遺傳機制,從功能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水平上研究生物學表型的表觀遺傳代碼,以及在疾病形成過程中,遺傳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著重于腫瘤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同時致力于新一代高通量測序基因組、轉錄組、DNA甲基化以及非編碼RNA的比對定位、功能注釋和結果可視化軟件的開發和應用。
學科方向導師有:呂建新團隊:包括呂建新教授,李偉副教授,唐少華主任醫師,鐘連進副教授;管敏鑫團隊:包括管敏鑫教授(兼),金龍金教授;孫中生團隊:包括孫中生教授,唐開福教授,魯新成教授等。
水生生物學(海洋生物技術):溫州醫科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始于2004年,依托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重點實驗室,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產動物疾病診斷、海洋生物與海岸帶管理等方面研究,在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紅樹林引種移植、特種水產品養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海岸帶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學術特色,先后承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家海洋公益項目、科技部、農業部、浙江省科技廳重大項目等,科研經費充裕。
學科方向導師有:PichaiSong教授,謝起浪教授,陳少波教授等。
細胞生物學: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是線粒體生物醫學及腫瘤分子細胞生物學:(1)線粒體生物醫學:包括線粒體DNA異質性突變在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中的作用研究、線粒體復合體I功能異常的致癌機制研究、細胞自噬相關的線粒體蛋白質的篩選及其功能研究、線粒體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發病機制研究、線粒體生物合成在胰島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與分子機制研究、線粒體復合體I功能異常的基因治療研究、線粒體復合體I組裝因子的調節作用研究、線粒體基因突變與弱精子癥的相關研究等方面。(2)以自噬相關線粒體蛋白質為切入點,研究其與細胞自噬/線粒體自噬及線粒體功能的關系;并進一步通過檢測已知的自噬通路相關分子的改變及表達譜芯片分析等方法研究目的線粒體蛋白影響自噬的分子機制。(13)腫瘤分子細胞生物學:包括以erbB-2受體為靶向的活化T細胞的抗腫瘤基因治療研究、腫瘤靶向性HCVcore-RGD納米顆粒的構建及其功能的研究、microRNA在腫瘤增殖和遷移中的作用研究等方面。2、線粒體生物醫學:包括線粒體DNA異質性突變在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中的作用研究、線粒體復合體I功能異常的致癌機制研究、細胞自噬相關的線粒體蛋白質的篩選及其功能研究、線粒體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發病機制研究、線粒體生物合成在胰島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與分子機制研究、線粒體復合體I功能異常的基因治療研究、線粒體復合體I組裝因子的調節作用研究、線粒體基因突變與弱精子癥的相關研究等方面。(3)以自噬相關線粒體蛋白質為切入點,研究其與細胞自噬/線粒體自噬及線粒體功能的關系;并進一步通過檢測已知的自噬通路相關分子的改變及表達譜芯片分析等方法研究目的線粒體蛋白影響自噬的分子機制。
學科方向導師有:白益東教授,呂斌教授,李紅智教授,劉丹慧教授等。
微生物學: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在重要腫瘤相關病原蛋白的免疫信息學、微生物的基因組分析、微生物重要性狀相關資源基因的挖掘與利用及環境微生物的非培養化檢測方面開展特色工作。包括(1)通過基因組信息學的技術和方法,對臨床重要病原微生物(包括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君、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葡萄球菌等)進行大規;蚪M測序與功能注釋,篩選與驗證新的耐藥性、致病性相關功能基因,進行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和耐藥性機理研究;(2)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斷研究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調控機制,尤其T細胞免疫無能和免疫耐受對控制感染作用和機制。
學科方向導師有:萬康林教授,包其郁教授,樓永良教授等。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臨床生化檢驗和實驗室診斷:該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脂代謝異常的遺傳學機制,高脂血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病理機制,脂氧化及氧化脂蛋白的病理作用,由肥胖、代謝綜合征發展到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病理機制,糖代謝中間產物在糖尿病的發生、脂代謝異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的研究,以及及相關疾病的實驗室診斷、預防和治療研究。2、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衰老的機制研究:1)細胞信號傳導蛋白在腫瘤發生,進展和轉移以及調節腫瘤對治療藥物的敏感性和抗藥性,研發新的腫瘤生物標志物為腫瘤檢測,預兆和治療提供新的依據。2)腫瘤標志物及腫瘤早期診斷試劑盒的研發。3、鐵硫簇組裝的分子功能研究:1)鐵硫簇組裝的生源機制及其影響因素;2)鐵硫蛋白及鐵硫中心功能的鑒定研究;3)一氧化氮修飾鐵硫簇后的修復機制研究。4、糖化學和糖生物學:1)糖類藥物的開發研究(抗病毒藥物、抗糖尿病藥物及抗腫瘤藥物等)。2)糖脂生物傳感器的研究。5、自由基生物學:該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細胞中鐵硫中心生源機制、一氧化氮(NO)對鐵-硫簇的損傷和修復機制以及超氧化調節子(SoxR)在細胞氧化應激反應中的作用機制等研究。
學科方向導師有:黃傳書教授,孟慶賀教授,顧海華教授,丁煥根教授、劉珍教授等。
生物物理學:本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線粒體蛋白質量控制的調控機制與疾病、自由基醫學、線粒體蛋白晶體結構等。應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包括基因敲除小鼠、細胞、酵母等多種模式生物開展相關研究。集中在線粒體呼吸鏈抑制劑及電子傳遞鏈機制、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晶體結構、線粒體氧自由基代謝機制、線粒體蛋白質量控制與疾。ㄉ窠浲诵行约膊、衰老及腫瘤等)研究。
學科方向導師有:呂斌教授,祝建洪教授等。
分子生物毒理學: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優先污染物的發育、生殖、神經和致癌毒性的分子毒性機制。主要通過運用各種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手段如胚胎顯微注射、Morpholino基因下調、CRISPR/Cas9基因敲除等,并結合模式生物斑馬魚(包括各種轉基因品系和多種突變體)來研究包括溴系阻燃劑(如PBDEs)、全氟辛烷酸(PFOS)、環境雌激素(如BPA)、重金屬(如Pb和Cd)和有機農藥等各種環境污染物單獨或者復合污染的毒性的內在分子機制。
學科方向導師有:黃長江教授,董巧香教授,楊東仁教授等。
環境衛生健康科學: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乳腺正常干細胞、癌干細胞、乳腺癌的發病機理和癌癥預防措施。主要集中在乳腺癌的高危影響因素如衰老、環境雌激素、電離輻射、酒精等作用于乳腺發育和增殖不同階段的乳腺干細胞,進而導致乳腺產生癌前病變的分子作用機制。研究目標主要為了闡明乳腺癌的發病機理,進而可以實現對乳腺癌的預防和早期診斷。研究手段包括乳腺干細胞的分選、體外培養、鑒定和再生。模式生物以不同品系的轉基因小鼠為主,同時也采集人體乳腺進行原代培養。主要使用技術包括流式細胞分選、轉基因小鼠譜系追蹤、實時細胞培養追蹤、免疫組化、CRISPR/Cas9基因敲除、RNAseq全轉錄組測序和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等。
學科方向導師有:董巧香教授,黃長江教授,楊新軍教授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