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科學與工程
研究領域: 本專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研究領域:
(1)核電廠關鍵設備在惡劣工況下的完整性評價,提高安全經濟性的新型核電設備和裝置的研制,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及核電設備壽命管理,核電廠數字化儀控系統可靠性評價方法及故障診斷技術,核電廠仿真技術及先進控制策略在核電廠中的應用,新型反應堆傳感器和核電廠儀表;
(2)先進核反應堆核熱耦合,自然循環機理研究,反應堆嚴重事故下熱工水力特性研究, 堆芯與安全殼內的熱分層與溫度振蕩,先進核反應堆堆芯熱工設計;
(3)核電廠火災分析,確定論事故分析研究,嚴重事故研究,概率論事故分析(PSA)研究;
(4)核電廠高溫金屬材料力學、腐蝕等性能研究與壽命預測,材料輻照改性、電子元器件輻射加固以及離子注入材料輻照損傷等研究,先進核燃料及金屬結構材料的性能研究。
培養目標: 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專門技術人才,我院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碩士生)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認真學習、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認真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善于與人合作,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2)在核科學與技術領域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熟悉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動向。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或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要求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應用該外國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資料。
學習要求: 碩士生的培養方式為導師負責制。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要求在申請答辯之前修滿所要求的學分。碩士生培養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培養方式。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實行2至2.5年的彈性學制。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不超過4年。碩士生的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要求各學科專業碩士生應修滿的學分數為:學位課不少于21學分,總學分應不少于31學分。
主要研究方向:
(1)核反應堆系統與設備:設備的設計與制造,是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瓶頸之一;而設備的壽命管理技術是核電廠安全與可靠運行的重要保障。國內開展核電系統與結構的研發及運行技術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相當少,不能滿足國家核電發展的需求。
本方向目前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基于磁性溫度感知合金的核電站極端環境下智能保護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先進核反應堆平行板燃料組件流固耦合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先進安全評價方法研究”,2009年度日本文部科學省NREP核科技人員交流合作計劃(Nuclear Researcher Exchange Program)的派出研究項目“核電廠儀控系統概論安全評價”、2010年度NREP的派出研究項目“核電廠數字化儀控系統概論安全分析”。在核反應堆非能動停堆系統的研發、核反應堆流固耦合問題、設備故障診斷與壽命管理方面獨樹一幟。此外,在核電設備的高溫蠕變、斷裂力學分析、溫度振蕩與熱疲勞、快堆燃料組件抗震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核反應堆熱工水力學:反應堆熱工水力學在核反應堆工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核反應堆及其回路系統中的冷卻劑流動特性、熱量傳輸特性和燃料元件傳熱,具有的很強的工程性。研究主要包括反應堆穩態工況下的傳熱計算和水力計算,反應堆穩態設計原理和反應堆熱工瞬態設計。
本方向目前承擔了國家973項目“超臨界水堆核熱耦合的研究”,主持了國家自然基金“窄矩形通道內自然循環ONB點發生機理研究”,主持了北京自然基金、博士點基金、武器裝備預研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
(3)核電廠安全分析:在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顯的今天,核電作為一種清潔的替代能源,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縱觀核電發展歷史,尤其是三哩島事故、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及日本地震中發生的核泄漏都以沉重的代價告訴人們,發展核電必須以保證核安全為前提。
本方向目前主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一項,承擔了華北電力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壓水堆核電站安全殼內火災特性研究”,“中國實驗快堆系統瞬態工況研究”等項目,在核電站非能動排出系統可靠性、核電站外部災害分析、消氫措施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4)核反應堆材料:反應堆材料學是材料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反應堆材料同核電站的安全、壽命、改進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該方向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包括有國家973課題1項“超臨界水堆關鍵材料輻照條件下微結構及力學性能的基礎研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2項自,橫向課題5項。學院目前具備反應堆材料實驗室及大型輻照損傷模擬計算平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