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簡介
紡織化學與染整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以北京市服裝材料研發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和服裝材料與工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依托,建設了以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為核心的服裝材料檢測中心和以現代加工技術為核心的數碼印花工作室,同時擁有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分析測試儀器和染整加工、等離子體處理設備,價值超過2千萬元,為高水平的科研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保障。 紡織化學與染整學科現有碩士生導師1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占61.5%,主要從事以下四個方向的研究:生態紡織品研發與評價;新型紡織化學品研發與應用;功能紡織品研發與評價;清潔染整加工新技術。圍繞服裝紡織領域最新研究前沿,致力于研究開發具有高附加值和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引領服裝紡織品安全研究和染整清潔加工方向,對推動服裝紡織加工業的技術進步,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紡織強國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5年以來本學科承擔各類研究項目80項,到款886萬元,其中縱向項目30項,到款632萬元,橫向項目28項,到款178萬元,校級項目22項,到款76萬元,學科人均科研經費40萬元;發表究論文274篇,其中核心期刊149篇,外文期刊10篇,國際會議論文18篇,SCI收錄4篇,EI5篇,CA收錄72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4項,授權專利7項;編寫出版教材或譯著8本,其中“染整工藝實驗教程”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本科教材。教學與科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新型堿劑E的研發及應用”項目2006年“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生態紡織品檢測及預警體系的建立”項目2010年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藝工融合實踐教學研究”項目2009年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科點重視學術交流與合作,聘請了東華大學周翔院士、澳大利亞迪肯大學Brady教授、王訓該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我校的講座教授,與英國Leeds大學、澳大利亞Deakin大學、加州大學Davids分校、德國Hohenstein研究院等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為師生的國際化視野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二、研究方向
1.生態紡織品研發與評價
本研究方向順應時代對紡織加工環境友善和服裝紡織品服用安全的強烈需求,研究開發對環境無害或少害、對人體無毒或低毒的生態紡織品;研究紡織用化學品的毒性毒理,開發低毒或無毒的紡化助劑;研究生態紡織品近代儀器分析測試方法,完善生態紡織品客觀評價體系。本研究方向具有多學科交叉、綜合性強的特點,對紡織染整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產技術升級、產品質量提高和可持續發展以及從容應對全球日趨廣泛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師資:廖青、李青、張焱、龔龑、李文霞
2.新型紡織化學品研發與應用新型紡織化學品研發與應用主要包括:新型前處理助劑、染色助劑、后整理助劑制備及其應用技術。
本學科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環保、節能減排紡織化學品的制備技術和應用技術,提高紡織品的應用性能。
師資:王建明、劉振東、廖青、陳英、劉廷岳、吳政、張焱、李宏偉、張麗平、郝新敏、劉學
3.功能紡織品研發與評價功能紡織品根據主要內涵可分為三大類:天然及合成纖維的表面改性;適應特定場合的特殊需求的紡織品;智能紡織品。實現途徑主要是紡織品的功能整理和功能化纖維材料的紡織加工。
本學科方向的研究內容:上述三類功能紡織品的研發、引進其他學科研究成果進行加工方法的改造、建立功能紡織品評價方法及評價儀器的研發。
師資:陳英、王建明、王柏華、李青、李宏偉、張麗平、李文霞、龔龑、郝新明、劉學4.清潔染整加工新技術“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已成為紡織印染行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本研究方向圍繞紡織品染整加工的清潔生產技術,開展等離子體技術應用研究、數碼印花技術及產品開發研究、毛染整廢水循環利用技術及應用以及無鹽染色、低溫前處理技術研究等環境友好型加工技術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師資:陳英、王建明、王柏華、李宏偉、張麗平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