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式成立于2008年11月,這是同濟大學為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推進建設綜合性大學發展戰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
同濟大學文科教育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1915年就有過法政科畢業生。至1948年,同濟大學成為以擁有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聚集了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人文社科學者。1949年8月,文、法兩院合并為文法學院,后被并入復旦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同時,學校針對以工科為主的實際情況,設立社會科學基礎部,負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并負責大學生公共外語教學工作。
1978年經中央批準恢復對德交流,實現“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86年,學校成立社會科學系,此后又逐步分出法律、文化藝術、經貿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復文法學院建制,下轄社會科學、法律、文化藝術、外語、德語等系以及德國問題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理論教學工作,由社會科學系具體負責。此后,隨著文科系所的逐漸增多,商學院、外國語學院相繼獨立出去。1998年夏,文法學院正式以院為實體辦學。2003年4月,文法學院結構進行了較大規模調整,通過整合學校相關機構,撤銷社會科學系,改組建立哲學與社會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法律學、中文和理論經濟學等5個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分解到不同系承擔。2005年,文法學院獲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外國哲學3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完成了文科發展的一個戰略性飛躍。2006年6月,文法學院分立重組為人文學院和法政學院。
為適應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碩士點建設,以及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需要,法政學院于2006年9月組建馬克思主義理論部,承擔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理論課教學工作,負責學科建設的具體工作。在此基礎上,2008年11月,同濟大學在法政學院內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年4月法政學院正式分立為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院、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式獨立為二級學院。當年5月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式揭牌。
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以后,根據學科引領、突出重點、教研一體的原則,對機構進行了整合,設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部、中國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國外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近現代中國國情教研部、市場經濟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中心和綜合辦公室等。
1.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研部:承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學科建設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
2.中國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承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下)學科建設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
3.國外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承擔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4.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
5.近現代中國國情教研部:承擔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建設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
6.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中心:著重于學科建設、課題組織、專題講座、對外交流,有協調功能。
學院現有法學門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下設6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另外設有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兩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學院承擔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其中:按照教育部新教學方案,本科生(每年招收新生4000多人)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4門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碩士研究生(每年招收新生4000多人)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3門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自然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文科);博士研究生(每年招收新生800余人)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1門課程: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
學院還承擔全校部分人文素質課程(公共選修課)教學工作,還參與同濟大學黨校教學、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指導等工作。
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教職工5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講師23人,行政人員4人,有博士學位的26人;另有兼職教授12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