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人文學院成立于2000年9月,其建設理念是“以一流的科研帶動一流的教學”,發展目標是“全面接軌國際通識素質教育前沿,緊密結合中國國情,通過特色人才集聚和學科亮點建設,形成具有應用文科特色的高級人才培養平臺,力爭把人文學院建設成為應用文科領域中具有國內領先優勢和持續發展潛力的人文學院”。
學科體系
學科現已建成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史學以及文學等5大學科門類的學科體系,形成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個層次的高級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哲學博士后流動站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哲學、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科技哲學、經濟哲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專門史等)。
系科布置和研究機構
學院下設哲學系、歷史系、中文系、經濟新聞系、經濟社會學系等5個系和1個人文素質教育中心,以及現代經濟哲學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學與經濟生活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日本東亞研究中心、經濟人文研究所、國學研究所、經濟倫理學研究所和歷史學研究所等8個研究機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1個和人文講壇1個。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國家民政部批準)的辦公機構常設在人文學院。
學術品牌和學科亮點
依托財經大學深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底蘊,凝聚學科優勢,學院重點鍛造自身應用文科特色,打造出經濟哲學、經濟新聞學、經濟社會學、古代文學與經濟生活等一系列在國內頗具影響的學術品牌,成為上海乃至全國頗受矚目的學科亮點。依托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和學院人文素質教育中心負責組建和指揮的校室內小樂隊,多次在著名劇院獻演,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知名教授和學者
十多年來,學院持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持重點引進與自主培植并重的發展路線。
哲學教授
(1)張雄
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國家文科二級教授,國務院特貼享受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課題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上海市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1985年以來,在國內學術界提出的創新觀點主要有:憂患意識論、歷史轉折論、非理性與經濟理論、經濟學的哲學傳統、現代性邏輯預設的查審、貨幣化生存世界的哲學批判、金融危機的精神現象學解讀、事件經濟與事件文化等。
(2)魯品越
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國家文科二級教授,國務院特貼享受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課題首席專家,首批國家社科優秀文庫入選專家。現任上海財經大學重點研究基地現代經濟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東南大學教授,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研究領域:科學哲學、經濟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學術論文13篇。
(3)章忠民
上海市第六屆黨建研究理事會特邀研究員,上海市委黨校第四分校特聘教授,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特聘專家。現任上海財經大學黨校常務副校長,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哲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發表論文專著80余件,其中國家權威10余篇。承擔完成國家、省部級、市委辦級十余項。在教研中,從理論和實踐方面探新提升國家凝聚力的路徑和方法;探索黑格爾研究的新方法新視角新問題,探新黑格爾道德教育思想的當代意義并提供解決道德危機的思路。作為東方講壇名師,深入20余大學所高校和10余個區縣作百余場講座報告。
(4)卜祥記
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秘書長,國家文科三級教授。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副主任(常務),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早期哲學思想、經濟哲學、《資本論》的哲學思想、生態哲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課題主持人。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學術論文2篇,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8篇,代表性學術專著2部:《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馬克思早期經濟哲學思想研究》,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二、三等獎4項,上海市社聯年度推介論文1篇。
(5)范寶舟
哲學博士、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全國應用哲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總支書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經濟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1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倫理學教授
(1)徐大建
中國倫理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倫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倫理學會副會長。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經濟哲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西方哲學、經濟倫理、企業倫理等。受商務印書館委托翻譯漢譯名著多部并出版。
(2)郝云
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倫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倫理學會理事、上海倫理學會理事。主要從事經濟倫理學、企業倫理學研究。1992年-1995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倫理學專業學習,獲哲學碩士學位。2006年3月,獲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于200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和本特利大學(BentleyUnivercity)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
邏輯學教授
馬欽榮
現任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兼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上海邏輯學會會長。簡歷1982年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并留華東師范大學工作。1988年2月起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書記。1991年8月起任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1993年2月起任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4月起任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2004年7月起任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學術專長:形式邏輯、西方邏輯史,在形式邏輯、西方邏輯史、哲學等領域獨立或參與完成論著二十余篇(本)。
文學教授
(1)吳炫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化理論原創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原創》主編。兼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只要研究領域為文藝學、文學批評、美學、文化哲學、倫理學等。建立了在全國理論界獨樹一幟的打通文、史、哲的否定主義理論。理論影響力延續數十年,科研成果社會評價、引用論文800篇以上,其“穿越現實”、“獨象”等觀念和方法不僅被一些學者運用于哲學和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也在理科、工科、建筑等領域被一些學者有所運用。A類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2)李笑野
文學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專業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現為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館長,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文化哲學方向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研究成果主要在《周易》、《詩經》、詩歌史諸領域。
(3)李桂奎
文學博士,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兼任復旦大學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儒林外史》學會常務理事等。主要研究領域是明清小說、古代文論,尤其致力于“中國寫人學”構建與研究,力求激活傳統寫人話語,推動學術范式向本土化、自主性轉型,出版《中國小說寫人研究》(三聯書店2015年版);同時致力于“中國敘事學”研究,出版《傳奇小說與話本小說敘事比較》(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書店2009年版)、《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現正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各1項;已經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項。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4)李貴
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文學博士,日本大阪大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現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文系副主任,2016年度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特任準教授。主要獲獎:教育部社科優秀著作三等獎、上海市社科著作一等獎(集體)、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完成教育部社科項目1項,在研國家社科項目1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研究領域:唐宋文學、古代文章學、禪宗文化。
(5)張覺
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中文系主任,對外漢語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負責人,兼任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子藏》編纂委員會委員,著有《張覺述作集》系列。主要研究領域:古典文獻學、文字音韻訓詁學、諸子百家學說、古文獻研究方法等。
史學教授
(1)徐國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現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社會學術任職主要有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口述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陳獨秀研究會秘書長等職。先后到美、日、韓、馬及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等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研究方向主要為史學史及史學理論、中國文化思想史、徽學等。獨著和合著學術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中國現代史》、《明清史》和《教育史》全文轉載12篇。獲省部級社科一等獎(重要參與者)、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教研項目5項。
(2)王志明
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政治制度史,于雍正朝政治研究心得較多,代表性著作《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代表性論文有《雍正帝整飭福建糧倉與吏治》(《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臺北,21卷4期,2009)、《雍正年間的邪教邪術》(《二十一世紀》,香港,2002年12月號)、《雍正帝選官人事權》(《清華學報》,新竹,新33卷第2期,2003)、《雍正反腐敗的政治極限》(《江漢論壇》2004年4期)、《嘉慶朝引見文官分析》(《北大史學》第19輯,2015)等。
(3)盛邦和
歷史學教授盛邦和,國務院特貼享受者,博士生導師,改革開放初期共和國培養的第一代史學博士。曾留學日本多年。全國日本史學會思想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首屆),上海史學會理事,上海中日學術交流協會副秘書長,上海日本學會常務理事。現任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歷史學研究所所長。兼任東京大學國際關系論研究室外國人研究員,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日比較文化史、東亞文化與現代化等。
新聞學教授
林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后,現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新聞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助理。入選上海市“曙光計劃”人才支持項目。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新聞學概論》,參著教育部研究生教學推薦用書《當代西方新聞媒體》(第二作者)。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理論、新聞業務。
社會學教授
張彥
現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復雜性科學與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上海市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社區發展學會理事等。國內較早提出自組織理論。主要研究領域:科學哲學,經濟社會學。
藝術學知名學者
(1)阮弘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傳承人。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人文素質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大學生藝術團上海財經大學民樂團藝術指導。領銜的校大學生民樂團隊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2)徐潤濤
國內著名歌唱家徐潤濤,上海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歌劇院簽約演員。上海財經大學學生藝術團建設和大型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的專職教師。青島奧帆賽主題歌演唱、錄制者,“第41屆貝里尼國際聲樂比賽”金獎獲得者,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男高音領唱,市核心領導帶隊的春節慰問演出團重要成員。現任教于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人文素質藝術教育中心。負責指導的校大學生合唱團、歌劇團、話劇團、舞蹈團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等賽事中多次獲金獎和優秀組織獎。
影響學院發展歷史的十個重要事件
在人文學院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以下10個事件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1)2000年9月人文學院掛牌成立,使我校人文學科發展第一次擁有了二級學院的發展平臺;
(2)2002年以來引進6名教授,為人文學院學科的跨越式發展架構了關鍵性的柱石;
(3)2003年第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獲批(馬克思主義哲學),結束了上海財經大學乃至全國財經類院校無哲學學科博士點的歷史;
(4)2007年,《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及根本要求》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結束了我校無國家重大課題的歷史;
(5)2007年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基地獲批,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學院發展進入國家平臺;
(6)2008年第一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哲學學科)獲批,使我校在原有三個博士后流動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人文學科的博士后流動站;
(7)2010年第一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獲批;
(8)2010年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部成立;
(9)2011年搬遷至新大樓,使教職工教學科研環境得到了實質性改善;
(10)2012年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成立,會長及研究會辦公機構常設在人文學院,標志著我校經濟哲學研究在全國同行業處于領軍地位。
學術成就和重大學術活動
近年來,全院教師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哲學研究》、《社會學研究》、《文學評論》、《歷史研究》、《哲學動態》、《文學遺產》、《學術月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家級權威出版物刊發學術論文109篇;在各類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030余篇;出版專著87余部;承擔國家級、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縱向課題50余項,橫向課題21余項,其中國家重大項目課題1項,國家重點項目1項。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二、三等獎46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庫》著作1部。2004年以來,學院和校現代經濟哲學研究基地先后與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哲學研究雜志社聯合舉辦了“全國貨幣哲學高級研討會”、“全國資本哲學高級研討會”、“全國財富哲學高級研討會”;院社會學系與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聯合舉辦了“應對老齡化的挑戰:國際經驗與上海選擇”高級學術研討會,在國內極具反響。
國際學術交流
學院積極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港、澳、臺等地區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會開展廣泛的學術合作交流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聘請世界知名專家提供學院特聘教授,選派優秀本科生、研究生參加各類校際交流項目以及國家留基委的“三個一工程”項目,有力地促進了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
目前,學院發展進一步加快,正沿著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道路,腳踏實地不斷推進全院學科發展新的工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