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學(Higher Education)(040106)
(一)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點的任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等教育學術研究人才和高等學校管理專業人員。
目前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基本就業去向是高校行政管理崗位和輔導員崗位,因此,本專業在培養目標上更加強調高等教育管理的特色。
2、專業研究方向
本專業設3個專業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理論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研究
3、學制3年
目前高等教育學專業的學制有三類:大多數碩士點采用了三年制,少數點采用兩年制,如浙江大學等,也有少數點采用了兩年半制,如上海交通大學等。從實際效果看,非三年制碩士研究生,由于學習時間過短,無法達到原三年制的質量標準。有些曾經改為兩年半或兩年的大學,近幾年又重新改為三年制,如廈門大學。所以,最近幾年本專業的學制將繼續維持三年制。
(二)課程設置
1、課程設置 本專業除學校規定的碩士研究生必修公共課程(共6個學分)外,設兩類專業課程: (1)專業必修課程(共16個學分): 高等教育學(3學分);高等教育管理學(3學分); 中國高等教育史(2學分);外國高等教育史(2學分); 高等教育政策(2學分);教育研究方法(2學分);專業外語(2學分) (2)專業選修課: 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專業方向或導師的要求分別在下列課程中至少選修6個學分。此外,學生根據研究要求,也可以選修外系或外學院的課程。 高等教育前沿問題研究(2學分);領導科學與領導者素質(2學分); 比較教育(2學分);俄羅斯教育(2學分); 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研究(2學分);高等學校管理新認知(2學分); 教育經濟學研究(2學分);教育管理學研究(2學分); 信息系統管理(2學分);教育信息學(2學分); 教育評價研究(2學分);高等教育規劃與評價(2學分); 多元統計及分析軟件(2學分);教育組織行為學(2學分); 世界管理名著選讀(2學分);大學文化問題研究;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研究(2學分);教育法學(2學分) 具體課程安排見附件 2、工作或教學實習 在三年的學習中,研究生需到高等學校職能部門進行至少3個月的工作實習或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四周教學實習,擔任本科生課程講授。 3、科研實踐活動 研究生必須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或獨立承擔學校為學生設立的科研項目至少一項,并公開發表論文一篇。 4、學位論文 (1)第四學期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確定研究課題,撰寫開題報告,經導師小組論證后由導師審核同意。 (2)論文選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必須是實證研究課題。 (3)正文一般不少于3萬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論文行文格式必須符合國際通行的學位論文格式。 論文答辯與學位授予按學校的規定進行。
(三)招生計劃
本專業計劃招生7-10名
(四)報考要求
1、報考本專業必須是大學本科各專業的學士學位獲得者。 2、2007年教育學專業將實行全國統考,對統考上線的考生必須進行復試。復試包括筆試和口試。筆試重點考察學生對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的掌握情況;口試重點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的條理性和學術研究的潛質。具體的復試方案將另行制定。
(五)參考書目
1、《高等教育學概論》,楊德廣主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外國高等教育史》,黃福濤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高等教育管理》,母國光、翁史烈主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4、《教育管理學》,陳孝彬主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5、《教育管理學——理論與實踐》[美]F.倫恩伯格、奧斯坦著,孫志軍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 6、《高等教育哲學》,[美]約翰·S·布魯貝克著,鄭繼偉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7、《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加]約翰·范德格拉夫等編著,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六)附加說明
本專業目前的培養方案較為傳統,需要進行創新和改造,以適應社會對本專業的新要求。2006年底,本專業承擔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委托的《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行業規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目前我們已開始對全國已有的90個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點展開調查研究,計劃在2007年年底拿出行業規范與行業標準的初稿。這一課題研究將為我們進一步深入了解國內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現狀,也可以為我們修訂、改造和完善上海師范大學的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提供了有利條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