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中國懷抱,至今已有19載。2003年開始,經教育部批準,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8所公立大學正式面向內地招收自費本科生,招生范圍由僅限北京、上海、廣東等部分地區而逐步擴大,招生人數也逐年遞增。“港校熱”一度風靡一時,一些省份的高考狀元紛紛赴港求學,形成香港高校挑戰北大、清華“霸主”地位的局面。
多年來,香港高校因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神秘感而吸引著內地優秀學子的前赴后繼。不過隨著雙方不斷加深的交流和融合,香港已經不再那么遙不可及,內地的家長和考生對于選擇報讀香港高校也漸趨理性,香港高校的面紗已經逐漸被揭開。
Side A:國際化的吸引力
香港高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其迥異于內地高校培養體系的港式教育。他們的課程設置更加注重實際應用和實踐能力,對于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有較為多樣性的規劃。
而在師資資源方面,則是更為國際化。港校的教師幾乎都是在全球進行招聘,全英文的教學模式讓港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更適合國際需要。
更何況,得益于香港的特殊歷史經歷和國際地位,港校與海外的交流聯系非常緊密,給學生提供了大量去海外交流、實習的機會。
最后,只要在香港連續學習工作7年即可申請成為香港居民,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是也非常有吸引力,香港自由的文化和思想氛圍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
Side B: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香港高校縱然有種種吸引力,自然也有其缺陷之處。甚至對有些來說是加分項的特指,對另一部分來說卻恰恰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地方。對于考慮赴港求學的學子和家長來說,有些事情需要提前明確,不能隔著面紗朦朧的猜測:
首先是最明顯的障礙——高昂的費用。一般來說,在香港讀四年大學的費用在50-60萬港幣之間,考生家庭必須有一定的經濟承受能力。高校在錄取考生時也會讓考生提供財政證明,證明自己或者父母有穩定的經濟支持來源。
或許對于家境較為優越的學生來說,費用并不能成為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赴港學習就可以一本萬利了,還有一些潛在的、更深層次的因素也需要考慮在內。
鑒于教學方式的區別,很多脫穎于內地應試教育的學霸型學生并不能很好的適應港式的培養模式,在競爭中受挫和在發展方向上產生迷茫甚至抵觸情緒都有可能。這就像是選擇專業,并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看是不是適合你。如果不能夠確定自己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就不要貿然做出決定。
教學方式的差異其實也是文化理念的一種折射和體現。中國本身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人文背景和風俗習慣可以千差萬別,更不要提本身就足夠獨特的香港。想要在一個地方生活的好,就一定要能夠接受和適應當地的文化習慣,否則會在各種不認同和沖突中消磨自身。尤其要對未來的長久發展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計劃,在次基礎上來選擇相應的學校才是明智之選。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