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研究生)
一、研究方向
1、作物育種理論和方法
以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新品種利用和現代高效育種的新技術、新方法等為研究內容,重點突出高產性狀(如株型、高光效、高配合力、果穗等)、品質性狀(如子粒和秸稈蛋白質、淀粉、脂肪等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和多抗、高效性狀(如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水肥高效利用等)遺傳規律和育種方法的研究,從群體、個體、細胞、基因、分子不同水平,探討主要農作物高產、優質、多抗、高效育種目標的遺傳和生理機制,探討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自交系選育的現代高效育種新技術、新途徑,為育種實踐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
2、作物抗病蟲育種
以主要農作物生產上的主要病蟲害和作物抗性的遺傳機理、遺傳改良技術等為研究內容,采用常規技術與分子生物技術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病毒、真菌和細菌性病原菌以及害蟲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為害和作物抗性規律的研究,發現和鑒定作物的新抗源、新基因,從個體、細胞、基因、分子不同水平上分析抗病蟲的遺傳規律;研究主要抗源的基因定位、分子標記、基因分離與克隆;研究抗病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探索抗病蟲轉基因的高效轉化體系與選擇技術。
3、作物雄性不育遺傳和利用
以利用雄性不育技術探索主要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的原理及新途徑、新技術等為研究內容,重點突出主要農作物細胞質不育(質核互作)、細胞核不育(溫敏不育、光敏不育)及其雄性不育基因與環境互作等現象和遺傳、生理生化等內在機制的研究,探索不育基因、恢復基因、保持基因的相互關系及其在育種上的利用;研究控制雄性不育的關鍵基因、基因互作網絡系統等的作用機制和影響因素,從個體、分子、細胞水平開展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復基因的鑒定、定位、克隆、功能驗證和表達規律研究;研究雄性不育系、恢復系選育的原理與技術,研究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雜交種子生產的新途徑、新方法。
4、生物技術育種
以主要農作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轉基因操作技術的原理等為研究內容,重點研究育種目標性狀的基因定位、分子標記、基因克隆、轉基因的原理和新技術,探索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分子設計與操作等培育作物新品種現代育種新技術;研究優質、抗病蟲等重要性狀基因的新型分子標記、簡單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多基因聚合育種的原理與技術,評估分子標記育種效率;研究重要性狀基因的鑒定和克隆原理及其新技術,分析克隆基因的功能與利用價值,探索轉基因的高效轉化體系與選擇鑒定評估技術;研究常規育種技術與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結合的高效育種原理和技術及其應用。
5、作物品質和生理育種
以主要農作物營養品質、加工品質、商品品質等性狀的遺傳機理和優質專用作物品種選育的新技術、新方法等為研究內容,重點突出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營養、加工等品質性狀的分子鑒定技術、物理、化學鑒定分析技術、遺傳改良原理與方法的研究;研究重要的品質性狀、生理性狀的基因型鑒定、主要基因的定位、功能驗證和表達規律等;研究小麥強筋、中筋、弱筋品質性狀和高油、高淀粉、高蛋白、高賴氨酸等特殊用途玉米性狀的遺傳規律、新品種選育和加工利用;研究矮化、株型、高光效等生理性狀的遺傳規律與育種方法。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