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與廣勝達集團合作共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簽約及揭牌儀式在五洲賓館舉行。
7月9日上午,天津大學-廣勝達集團合作共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簽約及揭牌儀式在五洲賓館舉行。在深圳市工商聯的牽線搭橋下,國內知名高校與本地企業界展開緊密合作,共建高等院校與民企培養高層次人才新模式,從需求端為高校進一步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找準突破口,為高校、企業在聯合培養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問題上實現了精確對接。
需求精準對接 開啟高校民企“聯姻”新模式
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大學,是我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歷史悠久、校風嚴謹、人才輩出。建校一百多年來,在各個歷史時期培養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其前身北洋大學建校之始,就設有土木工程學科。
廣勝達集團創立于1995年,是深圳市首家民營建筑企業。21年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質為命、誠信經營、顧客滿意”的質量方針和經營宗旨。承建工程履約率達到100%,優良率達到97%以上,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優良樣板工程榮譽和文明工地稱號,是唯一獲得深圳市政府通報表揚的民營建筑企業。
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白海力表示,目前該校產教結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在全國已逾百個,絕大多數合作對象都是國企,與民企合作共建校級層面的多學科交叉實踐基地,廣勝達還是第一家。高校與民企共建“研究生實習實踐平臺、前沿技術研究開發平臺、非學歷繼續教育發展平臺”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實踐基地,在國內尚屬先例,具有很好的創新性和示范性效應。 白海力說,當前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如何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拔尖創新應用型人才,是天津大學研究生教育持續探索的重要問題。天津大學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構建了學術學位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分類培養體系。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 堅持“突出應用、強化實踐、行業銜接、模塊設計”的理念,突出了實踐創新力的培養,實現了“產學結合、開放對接”。在此前的企業調研走訪過程中,廣勝達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項目現場的文明施工以及建筑工業化成果,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說,廣勝達嚴謹的企業作風與天津大學嚴謹治學的傳統不謀而合,這也成為了雙方真誠合作、快速“聯姻”的重要因素之一。
“興學強國,已融入每一個天津大學人的血液中。帶著這樣一種基因,我們來到深圳,共同來探討如何建設好這樣一座實踐基地。希望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資源,進一步加深在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研發機構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白海力說。
產教深度融合 探索新時期企業轉型升級新途徑
在新時期、新常態下,廣勝達集團結合國家的戰略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建筑產業工業化道路。目前,公司已成立的研發中心,成功研發了鋁合金模板體系,通過多年的實踐應用,效果顯著,得到同行業和社會各界的認同和贊賞。
不過,在集團董事長楊松眼中,在整個建筑領域里,鋁合金模板體系的應用,只是建筑工業產業化的一部分,未來還存在巨大研究和發展空間,這都需要廣勝達與天津大學在下一步的緊密合作中共同努力。
“當前,廣勝達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亟須引進建筑行業的高精尖人才。所以,我們非常期待與天津大學的合作,希望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揭牌運行,能夠為企業輸送更多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為廣勝達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同時也期待雙方的合作,成為推動校企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典范,乃至為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工業化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楊松認為,天津大學匯聚了高質量的智力資源,產學研融合發展對于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構建合作平臺 拓展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新思路
簽約雙方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如果沒有深圳市工商聯的支持,不可能如此高效、順利地促成該項目在深圳的落地。昨天的簽約儀式中,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蔡立則用“喜結良緣”四個字,來比喻天津大學與廣勝達集團在產學研方面的合作。
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戰略目標。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密集出臺了《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三大政策,全力支持深圳市創新發展。而創新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的根本則在教育。
“深圳90%以上的科技創新來自于民營企業。但我們在服務企業工作中也發現,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脫節的問題仍然存在。目前,深圳依然處于人才、特別是優秀人才緊缺的狀況,需要高校更多地從培養端滿足企業的需求,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蔡立認為天津大學與廣勝達的此次攜手,將有力推動雙方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建筑前沿技術研究開發及建筑產業化人才培訓方面的工作,期待該項目能為校企共贏、共謀發展的合作道路提供經驗示范。
工商聯是黨領導下以非公經濟為服務對象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非公經濟的橋梁,是政府管理非公經濟的助手。天津大學-廣勝達集團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揭牌后,深圳市工商聯還將全力支持該基地各項工作的完善和推進。同時,積極搭建校企溝通合作平臺,為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鋪好路、搭好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