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彰顯雙創核心價值。優化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布局,建立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創業就業為牽引的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新機制,加大畢業生評教對人才培養的反饋體現。自主開展研究生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完善“工科平臺”和“生命與環境交叉平臺”等寬口徑人才培養機制,在全校推廣“致遠榮譽計劃”,打通相近專業在基礎課程階段相互選課的制度壁壘。夯實人才培養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本科人才培養工作全方位質量控制體系,建立院系考核與資源配置掛鉤的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完善“校級評教、院級評估”的兩級課程評估體系和反饋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機制,深入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建設卓越工程師專業,開展卓越法學人才、卓越醫師和卓越農林等人才計劃,發揮“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育人效應,與企事業單位共建校企聯盟、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校外企業實習基地,著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類課程建設,納入通識教育建設整體規劃,校院兩級共同動員,開發和推出更多符合規律、受學生歡迎的創新創業課程。加快創新創業教育優質課程信息化建設,推出一批資源共享的慕課、視頻公開課等在線開放課程,逐步探索建立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制度。在創業學院探索設立相關學分,為更多海外高校學生來交大進行創業訪學奠定基礎。
以環境氛圍為重點,營造雙創生態活力。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在現有50個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創新研究中心。依托工程訓練中心,對標國際建設“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構建跨學科創新研究平臺及項目支持體系,深入推進創新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完善創新創業專業指導服務,形成課程設計項目的企業征集、產學聯合指導畢業設計、學生帶薪實習、企/行業人員學校開課常態化。積極引導學生到各類創業企業進行創業見習,融入創業氛圍,熟悉創業環境。建設覆蓋校內各主要學科方向的學生科技類社團、創新興趣小組,實現課內與課外、科學與人文、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潛能。調動優勢學科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創新競賽,以賽帶訓,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成效。圍繞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聯合相關部門繼續推動建設“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為師生和校友以及其他高校青年校友提供適合初創業起步的園區。出臺《關于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實施意見》等九個配套文件,構建較為完備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體系。成立上海交通大學知識產權管理有限公司,設計完整的對接市場技術轉移通道,進一步規范科技成果許可、轉讓、合作開發、折價入股等各類轉化形式流程。
以制度建設為根本,樹立雙創長效機制。完善創新創業制度激勵保障,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建立健全大學生成長電子檔案,客觀記錄并量化評價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情況,形成更為完備的創新創業激勵和保障體系。進一步梳理和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和其他專項基金,加大對創新創業優秀學生的表彰和宣傳力度,引導更多學生投身創新實踐。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堅持教師、創業導師、創投導師“三師制”建設。依托校內優秀師資和海外資深學者,組建學術與實務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本土與國際相結合的創業研究隊伍,形成一批雙創理論研究成果。夯實創新創業組織和資金保障,成立雙創示范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明確各個領域工作責任人以及各建設項目負責人,明晰建設路徑和時間表,建立和完善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