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動力工程專業介紹如下:
085206動力工程
1、專業簡介
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旨在為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溫工程、能源與環境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六個專業碩士點培養應用型學術人才。動力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注重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擔負專門技術、管理工作的能力,為將來從事技術應用型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熱能工程碩士點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熱力系統優化與過程能量最優綜合,熱力設備內的復雜流動、傳熱與傳質過程研究,電廠熱力系統仿真與節能診斷,鍋爐潔凈燃燒與新型燃燒器技術,噴射式熱泵、地源熱泵等新型熱泵與制冷系統,生物質能、太陽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熱力系統與熱力設備過程模擬與節能技術,海水淡化基礎理論與技術。
動力機械及工程碩士點主要學術研究及科研領域有內燃機和葉輪機械兩大類。其中內燃機主要研究領域有:噴霧與燃燒、排氣凈化、燃料設計、激光技術測量、混合動力、內燃機振動與噪聲及故障診斷、內燃機CAD/CAE、設備與結構安全性評價及壽命預測、內燃機測試與電控、催化燃燒及化學反應動力學。葉輪機械主要研究領域有: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汽輪機等葉輪機械氣動性能設計及優化、可靠性、高性能氣動試驗等關鍵技術研究,透平機械熱力狀態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復合發電新型動力循環,海洋能水力渦輪設計、試驗與研制,計算流體力學及計算燃燒學等。
流體機械及工程碩士點為能源與動力學院和化工學院兩個學院共屬的二級學科博(碩)士點,兩個學院每年在本博(碩)士點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別招生。隸屬于能源與動力學院的流體機械及工程博(碩)士點的幾個主要研究方向包含在自1983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原熱力葉輪機械碩士點內。近年來該學科內涵有很大拓展,由能源與動力學院與化工學院兩個學院相關專業構成的流體機械及工程博(碩)士點使該學科涉及的研究領域已經擴展到許多工程研究范疇,涵蓋了流體機械及工程博(碩)士點的主要研究方向。
制冷及低溫工程碩士點成立之初就與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大連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開發采用新型工質的吸收式制冷/熱泵技術,是國內從事該研究領域中一流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開展的研究課題主要有:制冷系統結霜與除霜機理研究;新型換熱器性能研究;微尺度相變傳熱傳質;變質量能量轉換及儲存技術;先進制冷/熱泵循環及工質物性研究;低品位熱能驅動的吸收制冷/熱泵技術研究;制冷/熱泵設備內熱質傳遞現象及規律研究;運動變形相界面與熱質傳遞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生物質體內傳熱傳質機理研究;制冷與空調設備優化設計與二次開發;食品保鮮機理研究與設備開發;多相流動與相變傳熱。
能源與環境工程碩士點是大連理工大學為了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強烈需求,在引進國內外人才的基礎上于2004年成立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理論與開發應用研究,溫室氣體減排理論與技術研究,多孔介質中傳質傳熱研究,海洋資源利用技術與開發,新能源技術,能源環境政策研究,能源環境經濟(3E)系統理論與模型開發,節能減排理論與對策研究,生物質能利用技術,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清潔煤利用技術等。
工程熱物理碩士點以內燃機工作過程和燃燒過程數學模型為突破口,持續深入地開展了湍流流動,傳熱傳質和燃燒多維數值模擬的研究,迄今已形成了計算熱物理這一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流體流動、傳熱、噴霧和燃燒過程多維數值模擬,內燃機燃燒與工作過程數學模型,粘性液體射流分裂與霧化機理,多孔介質中的超絕熱燃燒,內燃機傳熱過程全仿真的研究等課題。在計算機模擬研究的同時,還開辟了陶瓷發動機表面瞬態溫度測試,陰燃的機理及其向明火轉變的研究,燃池和太陽池等新能源技術,電子元件散熱技術、換熱器強化傳熱和納米流體傳熱等工程應用性較強的課題。
2、研究方向
01工程熱物理 02熱能工程 03動力機械及工程 04流體機械及工程 05制冷與低溫工程 06能源與環境工程
3、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41熱工基礎
4、導師信息
白敏麗,陳聰,陳貴軍,陳石,東明,董波(能動),豆斌林,杜寶國,馮立巖,郭曉平,郭亞麗,賀纓,冀春俊,賈明,金東旭,李本文,李明強,李楠(能動),李素芬,李維仲,李洋輝,梁剛濤,劉紅,劉宏升,劉衛國,劉曉華,劉艷,劉瑜,隆武強,呂繼組,滿長忠,母立眾,穆海林,寧亞東,邱慶剛,權生林,沈勝強,宋希庚,宋永臣,蘇慶運,孫培巖,唐斌,田夫,田江平,王大勇,王平(動力),王巍(動力),王曉放,王正,吳曦,謝蓉,徐寶鵬,徐勝利,徐士鳴,薛冬新,楊金廣,楊洛鵬,楊明軍,楊勇,尹洪超,于學兵,張博,張巖,張毅(能動),趙廣,趙佳飛,趙亮,周紅秀,朱曉靜,左建國,郝亮,郭飛,唐大偉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