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能源化學工程系專業介紹如下:
為了適應國家以及全球范圍內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等新能源的迫切需求,同時結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科發展的特點,強化學科交叉和聯合,在教育部批準下,化工學院能源化工系于2011年成立,目前有1個本科專業,招生規模為16~20人/年。鑒于前期的大量積累和準備,我校能源化工專業是國家首批建立的十個能源化工專業之一。
師資力量:本系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目前具有教師8人,其中雙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哈工大百人計劃人才1人,教授3人,講師5人;教師博士化率100%,具有海外經歷者占教師總數的75%,高于學校的平均水平。師資隊伍的學歷專業背景多樣,結構合理,體現交叉學科特色。同時,師資隊伍正在進一步的大力加強建設中,面向海內外招聘優秀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及科研能力。
學生培養目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發展需要,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能源產業重大需求,培養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強的研究發展型和應用型人才。掌握化學工程與技術的基礎理論,掌握能源結構、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以及清潔能源開發的基本化工過程;具備能源現狀調查、能源動態預測、前沿能源的了解與綜合運用的基本能力;熟悉能源化工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理論前沿及其在中國和世界工業發展中的應用前景。
主要研究方向:太陽能電池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功能晶體材料的制備;生物質能源的開發;生物質能源與化工原料的轉化研究;無污染、低能耗多晶硅新技術的研究;多晶硅高效回收新技術;LED用熒光粉的研制;LED新型散熱器材料的合成;LED封裝材料等。其中無污染、低能耗多晶硅新技術、多晶硅高效回收新技術、紅外晶體與器件技術等都已經產業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同時和國內外著名的太陽能電池、LED等企業、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為學生實習、實踐、繼續深造以及就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主干課程:能源工程及新材料、太陽能電池工藝學、能源催化基礎、生物質能源與化工、硅材料化工等
就業方向:近年來國內能源化工行業的增長率已高于GDP增長率,能源化工專業技術及由其衍生出來的其他科學技術,正在為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就業去向可以是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能源產業體系和科研機構,同時也面向未來5~10年的能源領域產業及研發工作的重大需求,面向國內乃至國際新能源領域的重點科研項目,面向新能源材料研發與能源化工技術開發。據調查,報考能源化工類專業的學生逐年增加,尤其是北京、江蘇、浙江、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學生報考情況,填報能源化工類的學生比例很高。從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來看,能源化工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來位居高校其他專業前列,合格畢業生供不應求。
1.歷史、建設目標、人才培養、理念:
催化科學與工程系于2008年隨化工學院的成立而誕生,擁有碩博士授予權。工業催化是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下的五個二級學科之一,催化在石油、化工、環境、生物、制藥等工業中具有重要地位。
催化系的中期目標:特色鮮明的催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催化系的教師理念:享受工作,尊重,開放,合作。
催化系的人才培養理念:享受學習,主動,批判,探索。
催化每年招生名額碩士7-8人,博士4-5人。在讀碩士生7人,畢業10人(均在國際著名公司和大型科研機構和公司從事研發工作,如Total、華為等,工作地點如上海、深圳、南京、西安和威海)。在讀博士生6人(其中2人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河濱分校公派聯合培養)。催化系正在籌備“工業催化”本科專業的建設。
2.師資、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
催化系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外籍1人),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均具有3年以上國際一流大學和研究所的化學、化工、物理、材料多領域學習或工作經歷。催化系與眾多國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學術交流活躍,三年來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訪問近20人次,經常邀請國內外專家來訪,多人獲聘哈工大名譽、客座教授(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Prins院士,美國Delaware大學Sandler院士,丹麥Aarhus大學Besenbacher院士,瑞士洛桑聯邦理工Stellacci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劉景月教授,北京化工大學汪文川教授,北京大學黃建濱教授,清華大學石高全教授)。
催化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催化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A研究側重對催化機理的理解,包括催化劑制備、表征研究,催化反應的理論、模擬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包括石油化工、環境、能源、制藥用催化劑的改進和研制。催化系已開展了氧化物表面化學,多孔材料制備,分子自組裝,液體性質和反應的計算機模擬研究,先進表面表征手段研究,低維納米材料研究等。
催化系近幾年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和綜述,教師主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以及人才項目。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