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專業介紹如下: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始建于解放初期,經過幾代人長期精心建設,本學科于1982年被授予碩士學位點、1991年被授予博士學位點,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是我國第一批碩士點和第四批博士點,1993年被評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1999年批準建立博士后流動站,2001年重新被評為省重點學科,并列入國家級后備重點學科加以建設,2006年以優秀等級通過驗收,并作為 “十一五”期間省重點學科繼續進行重點建設。本學科現有教授9 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14人。其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有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以本學科為主要依托,1996年批準設立農業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經2008年第五輪評審繼續被重新命名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本學科與作物遺傳育種構成的一級學科“作物學科”1998年獲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后流動站稱號。本學科是國家計委立項的“211”工程重點學科,也是“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的依托學科之一。在全國同領域中,本學科具有相對領先的學術地位。 學科針對東北地區寒地農業生產特點,以及農業和作物生產發展需要,圍繞具有寒地特點的春小麥、春玉米、寒地稻作、大豆、馬鈴薯、甜菜、亞麻等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形成規律、化學調控及其與產量關系的高產、優質、高效理論和應用,開展多學科協作研究和大型攻關,使學科相互滲透,拓寬新興領域的研究,通過引入高新技術和研究方法,同時開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研究問題來自于生產實踐,研究結果返回實踐進行檢驗,研究過程重視基因型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已形成了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并重,以及重視推廣開發的學科科學研究特點。研究生培養重點放在能力(思維、動手和組織管理能力)和實事求是學風的培養上。教學科研相長,理論聯系實際。本學科設有四個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作物高產理論與技術體系、作物高產優質安全生產保護性耕作理論與技術集成、作物生物技術。學科先后主持、參加國家和省部級重點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32余項,其中“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 國家支撐計劃9項,總經費3000萬元,表明本學科既能從事應用性基礎研究,又能進行國家、省級支撐計劃大項目攻關研究。發表論文83余篇,其中國外期刊和國內一級期刊26篇,SCI收1篇,EI收1篇,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著作6部,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獎項3項。 共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03名,博士研究生41名,接受進站工作博士后15名。畢業生已成為我國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戰線的骨干,并做出突出貢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