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作物學專業介紹如下:
作物學(學科)始建于1948年,1998年獲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01年重新評為省重點學科,并列入國家級后備重點學科加以建設,是國家計委立項的“211”工程重點學科。經幾代人的努力,本學科在全國同領域中具有相對領先的學術地位。1998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并批準建立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后流動站稱號。依托于該學科的寒地作物生理生態實驗室1996年被評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大豆生物學實驗室2005年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本一級學科是原國家計委立項的“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 作物學現包括作物遺傳育種學和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兩個二級學科。二個學科均是博士學位授權點、黑龍江省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1982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1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批準設立農業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作物遺傳育種學科,1979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準設立省特聘教授崗位,2003年引進第一位省特聘教授,以本學科的大豆研究所為基礎,2005年批準設立教育部大豆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經多年建設,學科已形成具有北方寒地作物育種和高產優質栽培與耕作特色的、穩定的9個研究方向。學科帶頭人和各方向主要學術帶頭人均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龍江學者、省優秀導師等擔任,均為國家各類重大課題主持人。學科現有人員64人,正高級24人,副高級14人,具有博士學位40人。其中世界大豆研究會執行委員會委員1人。農業部創新體系崗位科學家4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5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黑龍江省新世紀人才基金資助1人。龍江學者1人,國家和黑龍江中青年專家2人。40歲以下博導就有4人,并已主持國家“十二五” 支撐計劃項目。 學科各研究方向均承擔國家973、863、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基金等重大項目,所設方向具有前瞻性,研究具有前沿性、總體研究水平在全國同領域具有先進性。大豆遺傳育種等領域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十一五”期間共承擔完成國家重大和重點以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37 項,獲得科研經費共1.14億元。其中“973”2項、 “ 863” 5項 、“國家轉基因專項” 5項 、 國家攻關和國家支撐計劃的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5項(僅2010年學科就新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獲省部級獎勵15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6項)。在09年第八屆世界大豆研究會年會,王金陵教授獲大會頒發最高成就獎,是中國唯一獲獎。 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3項,獲新品種保護權7項,軟件著作權9項。搜集、整理、創造各類基因資源5000余份。培育出具有寒地特色的作物新品種27個,推廣面積達3000萬畝。招收博士研究生53人,碩士254人。與外單位合作指導博士研究生2人,合作指導來自英國的博士1人,與國外合作指導研究生2人。博士后進出站44人;年招收農業推廣碩士60人左右。發表論文330余篇,出版專著40部。入選SCI等刊物24篇,累積影響因子達30多點。 學科建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麥和馬鈴薯研究所,有試驗用地60公頃,1000m2作物掛藏庫,建有農業部高油大豆原原種生產基地、農作物轉基因中試基地、寒地水稻育種中心,擁有冬季加代溫室、抗旱棚和保護性耕作試驗場、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因工程實驗室、組織培養實驗室、品質分析實驗室。擁有可供學科研究用的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冷凍切片機、冷凍干燥機、近紅外谷物分析儀、全自動凱式定氮儀、大米食味分析儀、PCR儀、臺式低溫高速離心機、超純水系統、紫外透射儀、凝膠成像系統、振蕩培養箱、大腸桿菌電激轉化儀、分光光度計、高壓滅菌器、DNA序列分析系統、超低溫冰箱等儀器設備。 學科特色是:育英才、出品種、配技術、上水平、創效益;既能從事基礎、應用基礎研究,又能進行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應用研究。 學科主要研究領域:寒地作物遺傳理論與育種技術創新、寒地作物品種改良與資源創新、寒地作物生物技術研究與利用、作物生理、高產理論與栽培技術、高效可持續發展農業和土壤耕作體系與配套機械。 與“九五”相比,項目層次穩步提升,科研經費顯著增加,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 學科帶頭人魏湜教授,現為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士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專家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政府重大決策咨詢專家,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科技顧問委員會農業生態組專家,黑龍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市專家顧問委員會農業組專家。主要從事作物高產、作物生理、宏觀農業及農業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