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感到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包圍,卻感覺大部分和自己沒什么關系?你是否感到政治、財經新聞枯燥乏味,受夠了一成不變的報道模式?你是否感到媒體有時為了吸引眼球不惜放棄職業操守,背離新聞初衷?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形形色色的新聞報道時,確實會產生類似的無力感。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也有感于此,于是將自己對新聞的觀察和感悟寫成一本書——《新聞的騷動》。其實相對于這樣"標題黨式"的名字,該書英文原版標題《新聞用戶手冊》(The News:A User’s Manual)更貼合這本書的原意,作者是從一名普通受眾的角度出發,表達對新聞的看法和期待,并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
“封閉在課堂內的時間畢竟只占我們人生最初的十八年左右,此后的生涯都交給了新聞媒體,而后者對我們的影響超過了任何學術機構,正式教育一結束,新聞就成為我們的老師。”
“要想改變一個國家的理念,不能奔著美術館、教育部或者著名小說家的寓所去,而是必須開著坦克直搗國家的神經中樞——新聞總部。”
相對于一般讀者,阿蘭·德波頓在思索新聞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捕捉到很多新聞不易察覺的方面。比如,新聞的影響力巨大可以說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但是在他的描述下,新聞對個人、國家和世界的影響力遠超出我們的認識。
“新聞中展示給我們的國家,并非全然就是我們置身其中的國家。”
“我們得到的太多信息乃是超出自身消化能力的數據或抽象事實。”
“主流媒體卻從不鼓勵我們去思考比較古怪和出位的問題,比如勞動的目的、正義的本質和市場的正確職能。”
這樣的文字無疑會增加讀者對新聞的覺醒意識。憑借一個作家敏銳的觀察力,阿蘭·德波頓告訴人們,要對每天面對的新聞洪流保持適當的警覺。什么樣的新聞值得信賴?看似恰當的報道存在哪些缺陷?各種類型的新聞如何干擾我們的情緒和觀念?面對信息過剩的現實,我們不應該過多關注那些沒有必要的信息而忽視心靈。
新聞說到底是一種參與世界的方式。可以說,只要選擇做一名社會人,就不可能完全脫離新聞,只要有一刻關注新聞,就會在阿蘭·德波頓的書中找到共鳴。既然我們必須以新聞的方式參與世界,何不認真地看待一下新聞?
“在揭露社會惡行、攻擊現存缺陷的同時,新聞也不應忘記:構建美好、寬容和健全的社會愿景也同樣重要,惟其如此,才能喚出人們為之奉獻的意愿。”
“只有當我們適度了解一方水土的日常生態,以及一方人的日常活動、習俗慣例和樸素愿望,才能對悲傷和暴力的突發事件表現出真誠的關切。”
“在未來,理想的新聞機構應將每一則名人報道的核心賦予教育意義:召喚受眾向值得稱羨的人學習,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什么是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阿蘭·德波頓對此有獨到見解,他并不認為節制、中立、消除感情的新聞就是所謂的客觀,而是希望新聞可以洞穿事物本質,反映出人類的普遍情感,與讀者內心發生關聯,消除恐懼和自卑感,喚起人的美好情感,才是有價值的報道。
“文化記者應該將藝術的寶庫當作一個巨大的藥房。”
“如果新聞編輯室里坐著托爾斯泰、福樓拜和索福克勒斯,也許媒體就能多提供一些東西,以使我們的靈魂免于"死去"。說到底,《戰爭與和平》、《包法利夫人》和《安提戈涅》的故事原型,不正是威廉姆斯給予不公平攻擊的對象——新聞事件嗎?”
“文學是再度喚醒我們走向世界的媒介。”
常人對當下新聞的印象多為“短平快”,作者卻提出一個烏托邦式的問題:新聞有沒有實現雋永的可能?答案是通過文學和藝術的途徑。阿蘭·德波頓不僅在用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剖析新聞,更重要的是提出對未來新聞走向的期待。新聞作為呈現世界的方式,不應該是短暫、新奇和千篇一律,而是可以被賦予永恒的意義,這不正是我們追求新聞理想的初衷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