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經濟思想史專業介紹如下:
一、學科創建、演變、發展之歷史脈絡
20世紀50年代,曾和杰等教師開設了“經濟學說史”課程。70年代中期,受“評法批儒”政治斗爭的影響,一批學者從事儒家和法家經濟思想的研究,它在客觀上推進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術研究與學科創建。1977年初,學校組建經濟研究室,下設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小組,該小組陣營龐大,人才濟濟,有侯厚吉、吳其敬、楊勘、張家驤、劉其發、張寄濤、吳顯海、黃希源、文浩然、文廣益、趙可曼等學者,由侯厚吉任組長,主要任務是編寫《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1979年,經濟研究室改組為經濟研究所后,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室成立,組成人員有侯厚吉、吳其敬、楊勘、張家驤等。1980年,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成立,侯厚吉教授當選為理事。1982年,該研究室開始招收中國經濟思想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3年,該專業被批準為碩士學位點。該學科是全國較早招收中國經濟思想史專業研究生和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幾個學科點之一。1984年,3卷本(100余萬字)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出齊。該書1986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87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1988年獲財政部部屬院校優秀教材榮譽獎。《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也因此特邀該學科的教師撰寫中國經濟思想卷條目。當時學校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隊伍陣營整齊,有4位正教授,為全國之冠,學術成就豐碩,盛極一時,被譽為全國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三大中心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幾位老教授的退休和幾位中青年學術骨干的調離,學校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逐漸步入低谷。1993年,該學科點由張家驤教授主持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貨幣理論的歷史發展”的研究。1994年由學校和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思想史年會”在武漢召開。2001年,“中國貨幣理論的歷史發展”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中國貨幣思想史》(127萬字)出版。2000年,經濟思想史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張家驤教授連任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理事(1988年以來一直擔任理事),鄒進文副教授當選為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理事。2001年,陳銀娥教授由華中師范大學調入學校并被批準為經濟思想史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2002年,該專業開始招收首批博士生。經濟思想史學科在世紀之交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學科建設的基本成就
該學科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的研究
由侯厚吉、吳其敬教授主編,張家驤、楊堪、劉其發、張寄濤等參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3卷本,106萬字),成書于20世紀80年代初(1982—1984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的宏篇巨著,也是中國經濟思想史學術界的標志性成果之一。該書問世后,中國經濟思想學界的著名學者胡寄窗、巫寶三、趙靖等學者認為,此書“內容豐富,系統完整”,“觀點鮮明,論述清晰,言前人所未言者頗多,”“在近代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方面作了很有價值的工作”。該書的出版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學術觀點被學術界廣泛征引,從而奠定了該學科在全國的中心重要地位。
(二)中國貨幣思想史的研究
中國貨幣思想史的研究凝聚了該學科四代學人的心血。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侯厚吉教授就開始搜集中國貨幣思想史方面的史料。1984年,他與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室的其他學者們制定了共同編著《中國貨幣思想史》的計劃。后因特殊原因,僅侯厚吉教授一人堅持研究。1991年,侯厚吉教授不幸病逝,留下了大約200萬字的專題資料。1993年,由張家驤教授負責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國貨幣理論的歷史發展》獲準立項,隨后組成了10余人的課題組。該課題組由三代學人組成:張家驤教授為第一代;萬安培教授、鄒進文博士、胡江濱副研究員為第二代;中國經濟思想史專業的碩士畢業生為第三代。課題組成員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寫出了127萬余字的《中國貨幣思想史》,于2001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國內第一部貫通古今的中國貨幣思想通史,引用了許多前人未曾引用的史料,填補了不少學術空白。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中國的傳播方面的研究
1993年,由張家驤教授主編、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室其他成員參編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中國的傳播、運用與發展》(40萬字)一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中國傳播、運用與發展的學術專著。
(四)中國經濟管理思想史的研究
這方面的代表作有鄒進文撰寫的《管子與商戰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商戰智慧—管子》(臺灣宏文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儒商法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萬安培、徐敦楷教授主編的《東方商人智典》。此外,萬安培、鄒進文等教授還在《中南財經大學學報》、《商業經濟管理》、《北京商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多篇中國經濟管理思想史方面的學術論文。
(五)公司理論史的研究
2001年,鄒進文基于博士論文而撰著的《公司理論變遷研究》一書列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中青年經濟學家叢書”出版,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中外公司理論史的著作。
(六)外國經濟學說的研究
1993年,陳銀娥、羅良文參與編寫的《西方利潤理論研究》一書被列入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學術叢書”出版,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利潤理論產生和發展的著作。2000年陳銀娥教授基于博士論文和博士后研究報告而撰寫的兩部著作《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研究》和《現代社會的福利制度》,分別作為“金融博士論叢”和“中青年經濟學家文庫”由中國金融出版社與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兩部著作的問世,標志著我校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基本經驗、教訓
我校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萌芽于20世紀初,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它是理論經濟學的基礎學科。該學科對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基石和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獨特的價值;對于完善經濟學教學內容,培養具有廣博學識的經濟學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在其50年的發展歷程中,既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歷史經驗表明,該學科的發展壯大需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外部條件,如學校的傾斜政策,包括給予充裕的研究時間,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精干的研究隊伍。20世紀80年代,該學科之所以成績斐然,重要原因之一是當時有專門的研究室,集中了一批專門的研究人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經濟思想史等基礎理論學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創造并提供寬松的學術研究條件與環境,對于推進該學科的發展尤為重要。二是內部條件,研究者必須具有學術獻身精神,必須具備廣博的學識。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經濟學、歷史學、文獻學等方面的綜合素養。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思想史論文、著作的發表(全國沒有一家專門刊物)、出版非常困難,因而“產出”低。投入產出的不對稱使許多人徘徊止步于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殿堂前。而學校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成就輝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有一批淡泊名利、潛心治學且學識淵博的學者。他們的道德文章,堪為楷模。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