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區域文化史專業介紹如下:
區域文化史(碩士)培養方案 (學科專業代碼:060122授予歷史學碩士學位)
一、學科簡介
自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形成了持續升溫的區域文化研究熱潮,楚學研究是區域文化研究的重點之一。
2001年,我校為了加強學科建設,從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引進了數名長期從事楚學研究的知名學者,成立了楚學研究所,并創建了本專業點,繼而又聘請楚學研究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著名學者張正明先生來校,具體指導和培養本專業點的研究生。專業點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專業資料室1個。
主要成果有《楚文化史》、《楚文化流變史》、《長江流域的婚俗》、《蜀文化研究》等。設置以來,專業點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已從單一的楚學研究方向拓展為三個方向,培養出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在大專院校工作。
二、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對學位獲得者的基本要求,本學科專業培養的碩士研究生,要求其具有先秦歷史文化、中國古代區域文化(主要是楚文化和長江流域文化)、以及文化遺產管理方面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為系統的專業知識,并且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同時,要求其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身心狀態。
三、專業及研究方向簡介
研究方向一:楚學 以先秦楚國歷史文化乃至長江中下游歷史文化的形成、發展、內涵、特色、成就、地位、影響等為重點,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考古學文化與歷史學文化,涉及歷史文化的淵源和流變、楚學研究的繁榮現狀和發展趨向等等。
研究方向一:區域文化 以先秦各區域文化、尤其是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與黃河流域的秦文化、三晉文化和齊魯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內涵特色、異同長短、交流互動為重點,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考古學文化和歷史學文化,涉及古代地域的和民族的文化淵源及演變等等。
研究方向一:文化遺產 以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價值、意義及保護與利用的理論、方法、法規、機制等為重點,包括以中國為主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涉及文化遺產的行政化、法規化、教育化和市場化的管理,聯系古今中外的文化遺產及其管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導的世界遺產保護的過程、理論、措施、成就、遠景等等。
四、學習年限
學制一般為3年,符合有關規定者,可以提前一年畢業,最長不超過4年。
五、課程設置與學分
實行學分制,學分要求不少于36分。其中公共必修課9學分;學位專業課、指定選修課、任意選修課不少于25學分,實踐環節2分。
六、實踐環節
安排學生進行教學實踐、考察調研、田野實習和參加學術會議。
七、科學研究
三年畢業的碩士生不作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申請提前畢業的碩士生在校期間必須有署名單位為華中師范大學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開發表的2篇本專業學術論文。
八、學位論文
學生從第一學期開始逐漸明確研究方向,收集論文資料,第四學期進行論文開題,經學位點同意后,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論文。
指導學生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研究能力作全面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培養方式與方法
以導師指導為主,發揮專業指導組及各位任課教師的集體指導作用。 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鼓勵學生撰寫和發表論文,支持和幫助學生參加不同層次的相關學術活動。 努力創造條件,安排學生到考古工地、博物館、文化遺產地等與專業研究相關的地方進行田野實習、考察調研。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