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原始社會的教育有哪些特點?
答:原始社會教育表現出與以店階級社會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點:①教育的社會性和無階級性。原始社會的集體生產與集體生活,決定了其教育也是集體的、公共的、社會性的活動,沒有階級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專內的社會活動。原始社會的教育尚未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它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來進行。③教育以口耳相傳和觀察模仿為主要手段,因為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出現,也沒有專門的教學場所和教師,當時教育手段極為簡陋,主要是口耳相傳、觀察模仿。
2.春秋戰國私學的興起有何意義?
答: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興起,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劃時代的革命:①它沖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鎖,教育從政治活動中分離出來。完成了學校教育獨立化的過程。②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以教育人為謀生之道的專業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擴大了教育對象,使受教育的范圍由少數貴族擴大到廣大平民,教育的社會基礎更為廣闊。④有利于教育經驗的積累和教育理論的形成,出現了以(學記)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專著。
3.簡述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
答:“有教無類”是孔子的辦學方針,它規定了孔子辦私學的教育對象,其基本含義是,不分華夷,無別貴賤,擴大受教育的對象,使那些愿意學習而在學力、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這一教育主張順應了社會歷史進步潮流,打破了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范圍,符合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勢。
4.評析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教育主張。
答:“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的學生子夏提出來的,但它在理論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義是主張把官職與學習緊密聯系起來,有官職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并繼續學習的人,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得到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能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
“學而優則仕”教育目的論的提出,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①反對不學而仕的世襲制,為平民開拓了從政的道路;②把學優與仕優聯系起來,以學優保證仕優,有利于推行賢人治邦,改良社會政治。但是,這一教育目的論對中國古代教育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①過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視了教育的經濟功能,強化了中國“官本位”的傳統觀念;②以名利為誘餌,使中國知識分子從一入學讀書始,就產生嚴重的功名意識,形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二心只讀圣賢書”的傳統觀念。
5.孟子關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論述?
答:盂子從“施仁政”的政治主張和“性善論”出發,高度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與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J他認為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關鍵,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認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個人雖然先天具有四個善端,但在后天的環境里,由于外物的誘惑與自身努力的不夠,可能會失掉或摒棄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發揚天賦的善端。
6.頗之推關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論述?
答:魏晉南北朝教育家顏之推極其重視早期教育,他認為家庭教育應從胎教開始,縱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從幼兒教起。他之所以極力倡導早期教育,主要是認為:①幼兒時期是教育的最佳時期。他從幼兒期與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較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幼兒期心理單純,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是學習的最佳時期;②幼兒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關鍵時期。
7.評述隋唐科舉制度的產生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答:隋代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制和選拔優秀人才補充官吏隊伍,逐漸以分科舉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舉制度產生了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點是面向全社會公開考試,錄取標準專憑試卷成績,專重資才,而不是由地方察舉。唐承隋制,進一步從考試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學制度,使之在人才選拔以至國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來越重要地位。隋唐科舉制度的實行,對學校教育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一方面,由于選才與育才標準的統一;科舉制度促進了當時學校教育的發展:①由于通過科舉可以取得功名,而進學讀書又是參加科舉的前提,這就引起社會各階層對學校教育的重視;②科舉考試主要是以儒家經典為內容,這對于學校教育教學內容的統一和標準的一致,也具有積極意義;③科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舉等,促進了當時專科教育、英才兒童教育及文武兼備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科舉又使學校教育成為其附庸,對學校教育產生消極影響:①科舉考試的內容局限于幾部儒家經典,造成學校教育內容脫離社會現實,空疏無用;②科舉考試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學校的教學重記誦不求義理,充滿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惡習;③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件事緊密聯系起來,使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人生哲學支配了學校教育,使學校成為聲利之場,嚴重影響著一般知識分子的思想。
8.評析韓愈《師說》關于教師的論述。
答:唐代教育家韓愈以繼承和保衛儒家道統為己任,十分重視教師問題。寫下了著名的《師說》。《師說》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師衛道”。它從師與道、道與業、師與生等各方面系統地論述了教師問題。提出了卓越的見解。其主要見解:①關于教師的作用與地位。韓愈從“存師衛道”的角度闡述了教師的獨特功能,他認為師是“傳道”的,儒家的道統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師來傳遞,傳道須有師。衛道必須先尊師,師與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②關于教師的基本任務,韓愈作了經典性地表述,即“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認為教師的三大任務為:傳遞儒家道統,傳授古文六藝之業,解決學生在學習道與業過程中存在的困惑;③關于教師的資格。韓愈認為教師的選擇,不應受年齡、地位、資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與業來衡量。誰先有“道”,誰在術業上有專攻,誰就能成為教師;④關于師與生的關系。韓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命題,含有“能者為師”和“教學相長”的意思,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總之,韓愈的(師說)在中國教育史上有系統,有創見地闡述了教師問題,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
9.北宋的三次興學運動有哪些主要內容?
答:北宋仁宗以后,為了振興官學,改革科舉,曾有“三次興學”之舉。北宋第一次興學,是范仲淹主持的慶歷興學。興學內容主要有三:①令州縣立學;②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罷帖經墨義,著重策論;③改革大學。北宋第二這興學,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寧、元豐興學,主要內容是:①改革大學,創立“三舍法”;②整頓地方學校;③頒定(三經新義);④設置專門學校;⑤改革科舉制度。北宋第三次興學,是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其主要內容為擴充地方官學,續增州縣學生,添置算學、書學、畫學,使學制更為完備。
10.宋代書院制度的產生及其教學特點述評。
答: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它的名稱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經籍的場所。書院作為一種教學機關,是從北宋開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學荒廢。士子無求學場所,宋代理學的傳撲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場所,加之佛教祥林講學制度的影響,作為教學組織的書院便應運而生。宋代書院有私辦、官辦和私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初期組織比較簡易,主持人亦是教學者,通常稱為山長,亦有稱洞主、院長、堂長。書院的講學多力求通義理,而不是參加科舉,因而在教學上形成與官學不同的顯著特點:①書院既是教學機關,也是學術研究機關。教學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是書院最顯著的特點;②書院建立了“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互相講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百家爭鳴精神;③書院教學以學生自學力主,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能力;④書院師生朝夕相處,師生共同討論,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