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研究生政治學理論專業介紹如下: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政治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方面以及公共管理等應用方面的專業人才。 1. 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積極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2. 要熟練掌握政治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寬廣的學術視野,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政治學理論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現實政治問題。 3. 要能夠閱讀一般性的外文專業文獻,并基本具備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4. 要掌握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規范,有能力從事本專業創新性的學術研究。 5. 畢業后能夠勝任教學與科研工作和黨政機關的實際工作。 二、培養方式
本專業對研究生的培養,采用授課、自學、討論、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除了研究生院規定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外國語的課程外,還必須完成設定的專業基礎課、專業學位與方向課,并選修 必要的課程。鼓勵研究生到相關學科去聽課,拓寬知識面。 同時,研究生在三年學習期間,要參加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要理論聯系實際,寫出一份符合政治學規范的調查報告。
三、研究方向
1. 研究方向之一: 中國政治與政府 本方向以政治學理論研究與中國政治發展問題研究相結合為特色,著重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研究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等各項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本方向也研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結構、功能和運行方式,探討政治體制改革所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把握中國政府與政治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內容。 2. 研究方向之二:中外政治思想與政治思潮 本方向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中外政治思想與政治思潮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分析歷史上和當代出現的哪些政治思想與思潮或是其中的哪些因素對于人類政治發展有益,應合理汲取,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分析歷史上和當代哪些思想家的政治思維存在失誤偏頗之處,值得我們引以為戒,這是政治學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本研究方向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政治學、歷史學、比較學等研究方法,對中外歷史上和當代出現的具有較強影響的政治思想與思潮進行研究,力圖在全面認識的基礎上揭示其發展規律及其實質,并挖掘其對當代中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政治發展所具有的合理成分。 3. 研究方向之三:民族地區政治與社會發展 本方向首先要從理論上來進行探討,即運用民族發展理論對中國民族地區政治發展進行理論研究,以探討我國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的具體內容和實現途徑。其次要從實踐上進行個案研究,即運用政策科學理論對我國現行民族政策的個案進行具體的、分門別類的研究,以具體探討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的民族政策制定、實施和評估的過程和規律。本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通過本學科方向的研究,會極大地推進民族地區政治民主化、法律化和程序化的進程,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與繁榮,同時也會從實踐上為黨和國家以及各民族自治地方政權機關制定和執行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4. 研究方向之四:國際政治與中國外交 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的基本觀點和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為指導原則,學習研究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的基本理論方法,研究當代世界經濟政治對中國的影響,掌握國際關系特別是中國對外關系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跟蹤國際問題特別是中國外交研究的最新動態。從世界政治經濟的大視野深刻理解中國外交戰略和外交政策,深入研究中國對外關系的歷史與現狀,使學生對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的重大問題、大國關系的走勢,特別是中國的外交關系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能夠從事世界政治經濟及中國外交教學與研究的專門人才和具有國際知識、國際戰略意識和眼光的全面人才。
四、學習年限及學分要求
學習年限:全日制碩士生一般為三年,在職(不脫產)碩士生一般為四年。 總學分:42學分 公共學位課 須修 4門:14學分 專業學位課 須修 4門:16 學分 專業選修課 須修 5門:10學分 實踐環節: 2學分
五、中期篩選
本學科點實行碩士研究生中期篩選制度,一般定在修滿學分進入學位論文工作之前。篩選合格者方可進入碩士學位論文寫作階段,未通過者,作結業處理。具體辦法按學校和研究生院的有關規定執行。
六、科學研究
1. 為了盡快掌握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提高寫作能力,本學科碩士研究生在入學后前兩年必須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每年完成一篇學年論文,并在學科點師生聯席會議上匯報自己的收獲。 2.本學科碩士研究生應大膽積極地從事學術研究活動,學習期間盡量爭取在公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專業的學術論文1-2篇。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