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介紹如下:
一.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專門人才,要求本專業碩士學位獲得者較好地學習與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與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具體包括如下方面:
1、計算思維能力,包括模型化、形式化的邏輯思維與抽象能力;
2、算法設計與分析能力,包括掌握重要的算法設計策略、并行算法設計策略、分布式算法設計策略,以及對算法的計算復雜度進行分析;
3、技術工程能力,包括對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和實施,進行組織、協調和管理的能力;
4、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把創新能力的積累貫穿于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
5、掌握一種外國語,具有較為熟練的聽、說、讀、寫能力。
學習年限為3年
二. 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之一:計算機網絡
研究利用MSC模型的線性化自動抽取協議屬性的方法,研究網絡協議的描述和驗證問題,研究網絡協議測試理論和網絡系統的自動測試方法,開發網絡系統自動測試工具。
研究無線局域網(IEEE 802.11)、無線城域網(IEEE 802.16)、無線網狀網(IEEE 802.11s)、無線移動自組織網絡(Mobile Ad Hoc Network)技術,開展網絡協議設計、網絡管理、網絡性能分析、流量控制、網絡安全等關鍵問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應用到校園網和教育城域網中。
本方向是本學科點起步最早的研究方向,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等多項項目的支撐,在上述研究內容上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設計和開發的網絡系統自動測試工具應用到企事業的大型網絡系統中,獲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計算機網絡是當今科技界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基礎,在未來的信息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計算機網絡是信息化社會的重要技術基礎。只有培養大批高水平的網絡人才,才能推動計算機應用在我區的進一步發 展,為我區發展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提供支撐和保障。
2.研究方向之二:智能信息處理
本方向主要圍繞語言、文字、圖像、語音等信息的理解、識別、檢索與挖掘開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內容有:(1)蒙古文(語)的智能信息處理。主要包括蒙古文文字識別、蒙古語語音識別、蒙古語語音合成以及蒙古語相關的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2)圖像的識別與理解。主要包括遙感圖像的分類和識別、足跡與其他生物特征的分析識別、醫學圖像的分析與輔助診斷等;(3)智能計算模型及其優化。深入研究統計學習方法和模型技術,研究各種智能計算模型在具體問題上的應用和優化技術;(4)海量信息系統的數據挖掘。以面向專業領域為背景,研究大型信息系統的數據管理和數據挖掘技術;(5)信息檢索。以語言文本信息為處理對象,研究文本信息的內容特征提取、過濾和檢索技術。
本研究方向具有很強的社會需求和學科支撐,尤其是在蒙古文的信息處理方面,歷年來承擔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項、自治區級項目10項,發表論文50多篇。完成蒙古文輸入法、字庫、詞典、文字識別系統等多項成果并得到了商業應用,研究成果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3項,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優勢,在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處理領域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載體,本研究方向將模式識別、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研究領域同自治區的語言文化背景相結合,其研究成果和培養的人才對推動國家和自治區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3.研究方向之三:軟件工程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包括:協同軟件工程、模型驅動的軟件工程和軟件開發技術。(1)研究協同軟件工程方法、協同工作技術、分布式協同環境,支持大規模的協同應用過程建模、驗證和實現。包括工作流管理技術,基于形式工具的過程描述和驗證技術,以及到電子商務工作流、網格工作流等系統的應用,解決分布式團隊合作中體現的協同性。(2)研究模型驅動架構(MDA)下的軟件工程理論和技術,以統一建模語言(UML)為基礎的模型轉換技術并開發相應的支撐工具;探索解決如何將模型作為貫穿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的主體產品問題等。(3)研究大型軟件的開發技術,優化成熟的以及流行的大型軟件架構建設方法,包括大型數據庫建設方法、網絡環境建設方法、應用服務器建設方法等。基于先進的軟件開發技術,如組件技術等,提出更簡單適用的軟件開發方法,研究提高軟件開發效率的開發工具。
特色是將協同工作、模型驅動的理論和技術與軟件工程的方法結合起來,并基于形式化方法,進行軟件開發方法的研究。
4.研究方向之四:分布式系統與測試工程
本方向研究分布式軟件系統的建模;模型驅動的測試方法研究、測試驅動的開發方法研究、基于軟件可靠性要求的測試方法研究,和基于可信計算的測試新方法的探索。側重于基于形式化方法建模,然后基于形式模型進行分布式軟件系統開發方法的研究;基于形式模型進行測試方法的研究,力求較高的測試效率;對未來發展的可靠和可信軟件的形式化建模與測試方法進行探索。
特色是本研究方向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專門制定的既有理論研究又有較強工程活動要求的一個方向,在理論方面,我們已經通過國家級、863、中歐合作項目、內蒙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的支持,在形式化描述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在測試工程方面,研發了網絡測試工具,并已經完成路由協議RIP、OSPF、BGP的IPv4與IPv6的一致性測試工作。完成了一款Web測試工具,并投入使用,獲得較好的效果。
我國在計算機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軟件以及測試行業的發展始終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加快對于相關方面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我國在未來相關行業的發展的競爭,加快國家的現代化步伐。
5.研究方向之五:算法與軟件理論
本方向的研究側重計算理論,即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某些應用的基本理論,特別是其中與工程實踐有著明顯聯系的部分。具體內容包括:自動機與語言,可計算性與算法復雜性,有窮自動機和正則表達式,NP完全性等問題。
計算機軟件可概括為程序、數據和文檔三個方面,算法為之提供可解規則的過程描述。因此,算法與軟件理論的研究,將有助于使用基于數學的方法構造更加優秀的軟件,以充分解決應用實踐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6.研究方向之六:并行處理及應用
并行計算機系統提供了高性能的計算環境,是一個國家計算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本方向主要從并行應用的角度研究影響并行處理效率的關鍵問題:如負載平衡、通信的設計策略及影響I/O性能的I/O設計策略等。設計高效的并行算法以解決具有大規模計算量的應用問題。對高效的并行應用算法中解決關鍵問題的方法進行一般化,提出設計高效并行算法的理論方法。研究并行處理環境及工具,主要研究開發機群并行系統及網格并行計算環境的管理軟件和系統軟件。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這兩類并行計算環境下的負載平衡、任務調度、通信策略及高性能的I/O管理問題, 在系統方面,主要研究并行編譯系統、 并行文件系統、網格資源的系統管理工具。并行處理應用是一個多學科共同合作的研究方向,結合其他我們的研究隊伍在以上的研究領域獲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蒙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資助,發表了多篇有影響的論文。
7.研究方向之七:微處理器體系結構
微處理器體系結構(Microprocessor architecture)是計算機體系結構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主要涉及處理器內部各功能部件的設計、性能評估、系統建模,以及和軟件相關的編程模型等內容。
本研究方向針對微處理器體系結構的各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具體內容包括:超標量處理器體系結構,片內多核微處理器體系結構,微處理器存儲層次設計,分支預測器等, 以及微處理器溫度,功耗等問題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針對性強,技術密集且更新快,其研究成果對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系統的研究實踐與學習,將對微處理器體系結構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全面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并以論文的形式發表研究成果。本研究方向將為學生未來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8.研究方向之八:嵌入式系統
嵌入式系統是指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軟件硬件可剪裁,適應應用系統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和功耗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
該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嵌入式體系結構及硬件平臺、嵌入式操作系統及軟件開發平臺、數字系統設計及EDA開發平臺。選擇合適的嵌入式微處理器,其外圍電路中某些非專用或非通用的功能模塊,采用可編程器件,利用EDA技術進行設計。對嵌入式操作系統進行剪裁,設計出好的操作系統內核和應用操作界面,使嵌入式系統在軟件方面具有界面美觀、應用靈活、功能強大等優點。在嵌入式系統中采用硬件與軟件協同工作的設計思想,設計性/價比較高的電子產品。將嵌入式系統和EDA應用技術結合起來,研究、掌握一套全新完整的數字系統設計方法,設計具有新穎實用的數字化智能產品。
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大量從事與該研究方向有關的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
三、本專業研究生各類課程的門數及學分的基本要求
總學分:最低40學分(含教學實習2學分)
公共學位課 須修 2 門: 12 分
學位基礎課 須修 2 門: 8 分
學位專業課 須修 3 門: 9 分
前沿講座(含討論班) 須參加 6 次: 1 分
專業選修課(含一門跨學科專業課) 須修 3~4 門: 8 分
教學實習或社會實踐 2 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