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生態學專業介紹如下:
一、培養目標
1.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遵紀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礎扎實,學風嚴謹,勇于探索和創新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2.系統掌握生態學基礎理論及相關專業知識;熟練掌握生態學及相關學科實驗技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備與國外同行進行一般的學術交流能力和一定的外文寫作能力;具有從事生態學及生物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業務管理和教學工作等能力;具備理論聯系實際,能解決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面臨的一些具體問題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學科包括6個研究方向:草地生態學、植被生態學、演替與恢復生態學、植物種群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態學
本方向主要研究草地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草地植物個體與群體的生態適應及其生理生態過程,草地景觀格局與過程,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過程、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草地生態系統健康與管理,草地可持續發展等。
草地生態學是內蒙古大學最早的生態學研究方向之一,是在李繼侗院士于上世紀50年代末創辦,60年代后李博院士等積極推進下發展起來的內蒙古大學最具特色的學科和優勢的學科方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最早開展了生態系統定位研究,草原群落蒸發蒸騰,植物個體與群落的水分生理生態,高等植物與菌根的相互關系等領域的研究工作,闡明了草原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演替過程與機理,水分生態因子對于北方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作用路徑、過程調控等方面的核心機制以及作用方式,提出了水分生態效能理論及分析方法。21世紀以來,緊跟國際生態學發展潮流,先后開展了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草地生態系統健康與管理,草地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用水等涉及草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與其它生態系統相比較,草地生態系統由于其結構較簡單,是生態學研究的理想舞臺,因此本學科方向在生態學理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草地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我國北方主要的生態屏障和畜牧業基地,本方向以內蒙古地區廣泛分布的草原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的生態學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研究方向之二:植被生態學
本方向以蒙古高原及其毗鄰地區為研究地域,以傳統野外調查與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區域路線調查與定位監測相結合為研究方法,系統研究蒙古高原及其毗鄰地區植物區系與植被組成與演化,植被空間格局與動態,植被格局與動態,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植被響應,沙地、濕地等特異性景觀區植物區系與植被特征及其生態系統功能研究,構建蒙古高原植物區系和植被數據庫與地理信息系統。
蒙古高原地域遼闊,植物區系與植被類型復雜多樣,擁有廣袤的草原與荒漠,是全球獨特的景觀之一,也是生態學研究的理想舞臺。開展面向蒙古高原的干旱與半干旱區植物區系與植被生態學研究是內蒙古大學生態學研究的基礎、特色與優勢。近50年來,全面考察了我國北方地區、俄羅斯的貝加爾以南、蒙古國大部的植物區系與植被生態,系統研究了蒙古高原及相鄰地區生態地理分異規律,探索了蒙古高原及鄰近地區植物區系組成及物種演化的古地理背景,揭示了草原與荒漠植被的起源和演化規律,提出了中國草原與荒漠植被分類與分區方案,完成了《內蒙古植被》、《內蒙古植物志》、《內蒙古遙感考察》等重要學術著作、內蒙古植被等7套資源系列圖、內蒙古草原退化圖。本學科方向自李繼侗先生 創建后,由李博、馬毓泉、劉鐘齡、雍世鵬等老一輩學者發揚光大,具有雄厚的積累、良好的學術傳承和較完善的學術體系,具有全面收集和存放蒙古高原及其毗鄰地區植物的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特色植物標本館和內蒙古地區先進的遙感與地 理信息系統實驗室。
本學科方向將為我國乃至世界植被生態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和理論成果,也將為我國北方生態建設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
3.研究方向之三:演替與恢復生態學
面對草原生態系統退化之類當前不可回避的現實,本學科方向以草原自然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退化與恢復演替機理和過程等生態系統演替理論。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典型草原區設置了圍欄樣地,以短時間間隔、大測定量的規模監測嚴重退化群落在恢復演替中的行為與表現,由此拉開了國內演替生態學研究的序幕,至今已取得連續25年的動態監測數據。對退化草原的性質、狀態、種類組成、資源利用方式等基本問題做了系統闡述,證明退化草原群落是穩定于一定放牧壓力的群落狀態,是在低能量水平下自我調控、自我維持的系統,是一種沒有物種多樣性變化的、具有資源剩余的、對家畜啃食產生負反饋作用的群落狀態,同時對恢復演替的軌跡與行為提出理論性的概括。這些基本問題的解決使得國內演替生態學領域的學者從上世紀末能在一個全新的基礎上展開工作。上世紀末,首次提出典型草原退化與恢復演替的機理模式,并揭示植物個體小型化是演替機理的關鍵環節。為了加快退化草原恢復,從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諸多農業措施對恢復演替速度與軌跡影響、刈割效應及打草場管理制度等研究,這些工作已在畜牧業生產中發揮了作用。同時還開展了沙地、濕地、山地及荒漠植被 演替過程與機理的研究。近年來,在不同形態的“蘑菇圈”形成機理,不同群落狀態中土壤微生物區系與酶活性動態也取得較好進展,對干旱區非常普遍的由苔蘚、藻類和真菌共同構造形成的土壤結皮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形成機制、分 布格局等也進行了深入研究。
本學科方向不僅對充實生態學演替理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草原植被保護、退化草原恢復與重建的重要理論基礎。
4.研究方向之四:植物種群生態學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種群結構特征,植物種群的生態適應性與生境適宜性,瀕危物種的保護生物學,沙漠化過程植物種群的受損和恢復機理。
該方向是內蒙古大學生態學學科較早發展起來的研究方向,突出體現了內蒙古大學生態學研究的地區特色。主要對我國沙地和草原建群種、優勢種種群生態學和西北地區重要生物多樣性中心——東阿拉善-西鄂爾多斯地區特有、珍稀植物的保護生物學進行系統研究,涉及對四合木、半日花、綿刺、沙冬青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生物學特性、生活史、進化潛能、生殖對策、生境適宜性、物種瀕危的原因等方面。
種群生態學是生態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層次,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種群生態學不僅是揭示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過程的基礎,也是指導物種保護及農、林、牧業生產科學管理的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
三、學習年限及學分要求
學習年限:全日制碩士生一般為三年,在職(不脫產)碩士生一般為四年
總學分≥38分
公共學位課 須修 2 門: 12 分
專業學位課 須修 4 門: 16 分
專業選修課 須修 3 門: 6 分
跨學科課程 須修 1 門: 2 分
前沿講座(含文獻綜述) 須參加 2-3 次; 2 分
四、前沿專題講座內容和基本要求
1.講座或討論班的基本范圍或基本形式
第二學期為前沿專題講座,由學生主講,教師組織討論,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文獻綜述報告;(2)研究方法與心得交流;(3)讀書報告。
2.次數、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每周一次,每次三個小時,共12周。
考核方式:出席次數在10次以上,至少主講兩次,能積極參加討論。
五、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要用一年半(三個學期)的時間修完全部課程,保證要有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學位論文。
論文的選題要有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題目要求在第二學期之前確定,并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第二學期結束之前提交開題報告。
在第四學期導師要對論文的進展作一次認真的檢查,已完成多少,還需要補做多少,如有問題及時補救。
第六學期的五月初必須拿出論文初稿,經導師修改,反復幾次,5月20日左右定稿,打印,送審。要求將文獻綜述附于論文后面。需要注意的是,每年都有個別學生的論文會被要求盲審,時間明顯提前。為此,導師和學生都必須明確盲 審信息,避免延誤。
通過學位論文的工作,培養研究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