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草業科學專業介紹如下:
一、培養目標
1.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身體健康,具有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為人民服務和為祖國建設事業獻身的品德和精神。
2.掌握堅實的草業科學基礎理論、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了解所研究領域的國際和國內動態,掌握相關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外文書籍和資料;能夠在研究工作中熟練的使用計算機和相應的應用軟件;具有從事與本學科有關的科學研究、業務管理和教學工作等能力。
3.學位論文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應用的前景、價值。
二、研究方向
本學科包括4個研究方向:草地生態學、草地改良與人工草地建植、草地資源與管理、草坪學。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態學
生態學是支撐草業科學十分重要的基礎理論學科。本研究方向以內蒙古天然草原和草場為對象,圍繞生產實際急需解決的生態系統嚴重受損,環境明顯惡化,畜牧業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等現實問題,從分子、生理、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景觀各個組織層次,積極探索與上述問題相關的機理,力求在理論上有所突破。
具體研究內容包括:1,生理生態:干旱半干旱區植物與群落、景觀的水分生理生態學;植物耐鹽堿、耐旱等抗逆機制。2,種群、群落與環境:植物種群空間分布格局形成機理;草原區恒有灌木層片形成機理與環境效應;溝谷植被形成機制及其適應特征;沙地植被復合體在生境梯度上的空間分異;內流河濕地植被岸帶成帶性規律。3,生態系統生態學:草地生態系統狀態變化與系統功能響應;生態系統受損與恢復軌跡及演替動力;草原退化過程中植物個體小型化機理;草地生態系統穩定性、自我調控及對擾動的響應機制;生態系統演替過程中植物內源激素動態;系統演替過程中的遺傳多樣性;以及天然草地的放牧生態學問題。
2.研究方向之二:草地改良與人工草地建植
本方向研究涉及恢復生態學、實驗植物群落學及生態工程學等領域。以內蒙古的草地資源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地畜牧業為對象,通過重點研究退化草地的恢復和改良的機理與技術、優質高產人工草地的建植技術和割草地可持續管理的理論與技術,著重解決目前制約草地畜牧業發展的草地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和草地畜牧業效率低下等問題。特別是目前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我區及毗鄰地區將有大量的耕地將實施退耕還草、還林。如何因地治宜地建立優質高產、穩定性好、資源利用合理的人工植被,是關系到國家實施西部開發這一戰略成敗的關鍵技術支撐之一。
3.研究方向之三:草地資源與管理
草地資源與管理方向以遙感、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為支持,注重突出大尺度資源與環境調查、評價和監測和學科廣泛交叉的特色。
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本方向通過與生物學、地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的交叉,主要開展草地資源與環境宏觀管理與監測,草地鼠蟲害監測和預警,以及氣候變化對草地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等研究。特別地,重點研究不同時空尺度下草地資源與環境遙感信息挖掘的方法與技術。并且,通過本學科方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歷史、文化等學科的交叉,研究草地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的理論與技術,進一步闡明草地資源與環境的演變規律,深化對 現狀的認識,從而為草地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持。
在應用方面,研究并開發基于新的信息源的草地資源與環境調查、監測和規劃等方法與技術,服務于不同層次的管理與決策需求。
4.研究方向之四:草坪學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我國,特別是內蒙古的天然草原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物種資源。
第二,抗旱型或雨養型鄉土地被植物品種的選育研究。內蒙古草原孕育著豐富的物種資源,大部分草本植物都具有抗旱、耐寒、耐貧瘠土壤的良好特性,從草原植物中選育能夠適應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特點且坪用特征優良的草坪草 種,對于草坪栽培、特別是養護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前景。
第三,以節水灌溉為目標的外來種草坪管理研究。針對城市生態用水的主體---外來草種建植的草坪植被,開展需水規律和水分虧缺對草坪植被結構與功能的影響研究,探討在土壤---植被---大氣系統中土壤供水與植被需水的量化關系以及 草坪植被生態用水的形成機理,掌握草坪植物在不同發育階段的需水特點。
三、學習年限及學分要求
學習年限:全日制碩士生一般為三年,在職(不脫產)碩士生一般為四年
總學分 38 分
公共學位課 須修 2 門: 12 分
學位基礎課 須修 4 門: 16 分
學位專業課 須修 3 門: 6 分
前沿講座(含討論班) 須參加 2-3 次: 2 分
專業選修課(含一門跨學科專業課) 須修 1 門: 2 分
教學實習或社會實踐 2 分
五、前沿專題講座內容和基本要求
1.講座或討論班的基本范圍或基本形式
第二學期為前沿專題講座,由學生主講,任課教師組織討論,內容包括:(1)文獻綜述報告;(2)研究方法和心得交流;(3)讀書報告。
另一方面,組織校內外教師和專家舉辦短期講座或者報告會(含學院集體組織的學術活動),為本學位點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廣泛了解相關領域的科研動態、方法與技術進展等。
2.次數、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時,共12周。
考核方式:出席次數在10次以上,至少主講兩次,能積極參加討論。
嚴格要求參加本學位點、學院和相關學位點組織的各種學術活動。
六、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要用一年半(三個學期)的時間修完全部課程,保證要有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學位論文。
論文的選題要有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題目要求在第二學期之前確定,并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第二學期結束之前提交開題報告。
在第四學期導師要對論文的進展作一次認真的檢查,已完成多少,還需要補做多少,如有問題及時補救。
第六學期的五月初必須拿出論文初稿,經導師修改,反復幾次,5月20日左右定稿,打印,送審。要求將文獻綜述附于論文后面。需要注意的是,每年都有個別學生的論文會被要求盲審,時間明顯提前。為此,導師和學生都必須明確盲審信息,避免延誤。
通過學位論文的工作,培養研究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
七、本專業研究生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本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 分擔一定量的課堂講授;
2,指導本科生實驗課,協助指導本科生學年論文和學位論文;
3,課堂輔導與課外作業批改;
4,野外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
5,參與導師的科研工作;
6,在確保學位論文和課程學習圓滿完成的前提下,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調查和組織創新項目,全面提高獨立工作能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