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中國近現代史專業介紹如下:
一、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一定的史學修養。系統地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有關知識,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史料。要求學生了解國內外本學科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初步掌握現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畢業后能從事高等學校、科研部門的教學科研工作,也能在宣傳、出版、文博等部門從事相關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學術隊伍
1.研究方向之一:中國近代史
本研究方向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全面、深入介紹有關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各個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觀點、主要成就,揭示中國近代史研究過程中的基本線索,掌握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概況,以 培養研究生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同時結合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難點、熱點和學科前沿進行評介,使研究生把握學科前沿動態;注重近代史研究中的方法論,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論和 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和方法;考查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影響,評判其功過是非,以期對近代中國有更深入、更真切的認識與了解;研究中國近代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探索近 代中國社會演變的規律并為當代社會提供借鑒。
2.研究方向之二:中國近代社會史
中國近代社會史主要研究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包括社會結構、社會生活和社會的調節控制功能,揭示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趨向及其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不平衡性,尤其著重于近代區域社會(如察哈爾地區、綏遠地區、熱河地區等)的研究,使學生對中國近代社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社會史、區域社會研究是近年來史學界十分關注的研究領域。對中國近代社會史、區域社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對中國社會近代化歷程的探討,從而構筑更為系統的中國近代史學科體系,進一步了解國情,為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借鑒。
3.研究方向之三:中國現代史
本研究方向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全面、深入學習和研究有關中國現代史的主要史學知識,較為全面地了解學術界各個流派的主要觀點、主要成果,掌握現代史研究的概況,進而培養研究生學習和研究中國現代史的理論及專業基礎知識;同時結合中國現代史研究中的難點、熱點和學科前沿進行評介,使研究生把握學科前沿動態;注重現代史研究中的方法論,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 論的觀點和方法;考查其中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影響,并予以評價,以期對現代中國的歷史事件、社會現象及相關人物有更深入、真切的認識與了解;研究中國現代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領 域的諸多重要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總結現代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客觀規律,進一步加強對國情和現代世界的了解和認識,并對分析當前國家發展及社會進步的相關問題提供歷史經驗、教訓以及豐富的背景知識,發揮指導和借鑒的重要作用。
三、本專業研究生各類課程的門數及學分的基本要求
總學分 42 分
公共學位課 須修 2門: 12 分
學位基礎課 須修 4 門: 16 分
學位專業課 須修 門: 分
前沿講座(含討論班) 須參加 3 次: 2 分
專業選修課(含一門跨學科專業課) 須修 5 門: 10 分
教學實習或社會實踐 2 分
四、前沿講座的基本要求
1.講座或討論班的基本范圍或基本形式
(1)前沿講座的目的和內容
前沿講座旨在使碩士生基本了解本學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學術問題和前沿性問題,提高碩士生參與學術活動的興趣和學術交流能力。前沿講座內容包括國內外研究動態介紹、文獻講座、新成果介紹等。
(2)前沿講座的形式
一是碩士生本人做專題綜述(討論班),二是聽取國內外本學科或相關學科做出杰出成績的專家做學科前沿系列報告?梢杂兄v授、討論和對話等多種形式,力求生動、活潑、多樣。
2.次數、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1)前沿講座的次數
碩士生參加前沿講座的次數不得少于3次,其中主講不得少于2次。主講者要寫出講稿,講稿內容要充實,要有個人見解,能夠反映所研究領域的新態勢。
(2)前沿講座的考核要求和方式
由參加講座的教研室教師和指導教師共同進行考核、評定成績,并寫出評語?己税磧、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級計分,成績及格以上記2學分。
六、學位論文的基本標準
研究生在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本學科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確定論文題目。題目確定之前要作開題報告,邀請相關專業教師參加,就論文題目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可行性等進行討論。論文題目需經導師同意。
論文的評閱按如下標準:
一、 優秀。選題適當,史料豐富,論述邏輯性強、層次清晰,對相關問題有自己系統、獨到的見解。能夠熟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
二、 良好。選題適當,史料豐富,論述邏輯性強,層次清晰,對相關問題有自己的見解。能夠熟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
三、 合格。選題適當,史料較豐富,論述邏輯性較強,層次清晰,對相關問題有自己的見解。能夠熟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
四、 不合格。
五、本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本專業研究生在校期間應參加的社會實踐包括:
1、 參加一定的教學工作,工作量確定為8-10課時,包括講義的編寫、課堂講授(在第一至第三學期進行)。
2、 參加一定的教輔工作:協助導師輔導本科生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批改本科生作業。
3、 結合專業學習做一定的歷史調查。
考核以教學為主,通過檢查講義、聽課等環節對學生的社會實踐做出評判。
六、本專業研究生學位課程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理論與方法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全面、深入介紹有關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各個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觀點、主要成就,揭示中國近代史研究過程中的基本線索,掌握近現代史研究的基本概況,以培養研究生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同時結合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難點、熱點和學科前沿進行評介,使研究生把握學科前沿動態;注重近代史研究中的方法論,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和方法;考查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影響,評判其功過是非,以期對近代中國有更深入、更真切的認識與了解。
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
向學生介紹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包括社會結構、社會生活和社會的調節控制功能,揭示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趨向及其在近代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學生對中國近代社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在教學中以講授、導讀為主,并輔以多種形式的討論(如課堂討論、專題討論)以達到教學目的。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
全面介紹中國近代史史料的基本知識和情況,指導學生初步接觸史料,使其對中國近代史史料的來源、范圍、真偽考辨等有一定的認識,為其進一步研究指示門徑。
在教學中以講授為主,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導讀、學生閱讀相關的史料、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多種形式的答疑等。
考核方法:以撰寫小型論文為主,結合平時課堂討論及相關作業的成績。
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史
本課程主要探討近現代中國政治制度的變遷,分析和研究近現代政治運動、政治事件、政治組織、政治人物等,以及政治與其他社會領域的關系。
要求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軌跡、特點及成因;幾種性質完全相異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構成與作用;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及學術前沿問題等。
在教學中以講授、導讀為主,并輔以多種形式的討論(如課堂討論、專題討論),以達到教學目的。
考核方法:以撰寫小型論文或讀書筆記為主,參考平時課堂討論的成績。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