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研究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介紹如下:
(學科專業代碼:010108)
一、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具有比較扎實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技術哲學基本理論,熱愛祖國,身體健康,品德良好,學風嚴謹,具有較強事業心的科學技術哲學專業高級專門人才。 學位:授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哲學碩士學位。 學位要求: 較全面地掌握本學科的歷史和理論知識,并具有一定的應用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熟悉科學技術哲學學科的國內外發展狀況和動向,能夠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做出有理論和實際意義的成果;畢業后能夠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或在科技政策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從事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有關的咨詢、宣傳、編輯和出版工作。 學習年限:3年。 二、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之一:資源開發型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 資源開發型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以內蒙古地區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共同發展和富裕的重要組成。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基礎和前提。以往,資源開發型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以自然環境的巨大犧牲為代價,自然環境的破壞和資源掠奪性開發往往成為了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欠發達的代名詞。為此,本研究方向主要從資源開發型欠發達地區 的自然地理環境惡劣和脆弱性、自然資源的富集性、自然生態環境的屏障性和安全性、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低下性和所面臨的全球性沖擊等問題出發,特別是結合該地區(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從而使這一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意義。 2.研究方向之二:生態哲學 生態哲學作為科學技術哲學中的一種新的哲學范式,是生態學世界觀,它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哲學的基本問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類目標,因而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哲學基礎。在此基礎上,生態哲學是一種“哲學轉向”,是從傳統機械論轉向一種新的整體論哲學。因此,生態哲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領域主要從當代整體論哲學思潮的觀點出發,研究和探討了生態哲學本體論、生態認識論、生態學方法論和生態價值論以及關于世界的存在、主體與客體、整體與局部、首要和次要等問題,從而闡明和揭示了生態哲學是一種新的哲學方向、新的世界觀、新的方法論、新的價值觀、新的自然觀。與此同時,生態哲學還特別強調理論的實踐應用,在實踐中謀求理論的發展,從而使理論和實踐在相互作用中共同發展,因而生態哲學又是一種開放的哲學。 3.研究方向之三: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科技與文化 科學技術與社會是科學技術哲學學科擴展的新研究方向。從科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女性主義等視角研究科學技術的本質、發展規律以及和社會各種因素的關系,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科技與文化的關系。具體包括科學技術分別與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社會諸因素之間關系研究。根據地域性特點我們還將從文化人類學等視角研究特定的生活場景、生活方式、自然環境、交往方式、社會環境和地方性知識對少數民族地區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影響;民族的、地區的、本土知識對提高少數民族公眾科學素養的作用,并對此進行對策分析。特別是結合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發展實際,運用自然史、科學史、社會發展史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內蒙古科技進步與教育、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關系。意義和影響:從理論上認識二者的制約關系,有利于我們掌握科技發展的規律、條件和功能,能夠使我們有效利用科技成果,推動社會進步。
三、本專業研究生各類課程的門數及學分的基本要求
總學分 :最低 40學分(含教學實習2學分) 公共學位課 須修 2 門: 12 分 學位基礎課 須修 門: 分 學位專業課 須修 4 門: 16 分 前沿講座(含討論班) 須參加 2 次: 分 專業選修課(含一門跨學科專業課) 須修 5 門: 10 分 教學實習或社會實踐 2 分 四、前沿講座(含討論班)的基本要求
1.講座或討論班的基本范圍或基本形式 講座的范圍包括:科學哲學發展動態和前沿、科學史、中外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專題等; 討論班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有:科學哲學原著選讀;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專題; 講座主要采取專家主講,配以適當的討論的形式; 討論班的基本形式:教師和學生共同承擔講授任務,師生共同討論。 講座采取開放式管理方法,即根據學術發展狀況隨時調整講座內容。學生必須自主選擇其中2次講座。 2.次數、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必須參加本專業范圍內所設講座2次,有主講教師的考勤記錄。 討論班必須有讀書報告。 五、學位論文的基本標準
1.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要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必須經過導師審核同意。 2.能夠有計劃地閱讀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該研究或選題的學術研究狀況和動態。選題前后的文獻閱讀量不低于30篇[部];其中必須有外文文獻。 3.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應該在論文答辯前一年進行,內容包括選題論證、內容提要和大綱細目、與本課題相關的國內外學術研究現狀、選題研究的主要參考書目和文獻。開題報告一般在教研室范圍內進行。 4.碩士生應該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撰寫并完成學位論文:論文要求反映該研究方向的發展和最新成果,并且能夠從中歸納出有規律性的結論,引出自己的學術思想和觀點;論文要求基本思路清晰,邏輯結構嚴謹,立論有據,內容豐富,行文流暢,在研究角度、研究思路、主要觀點、研究方法和資料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5.論文格式與形式必須包括:題目、作者、目錄、摘要(中、外文)、關鍵詞、導論(前言)、正文、注釋和參考文獻等幾部分。 6.論文字數在15000字以上。 7.論文按照學校研究生處統一規格裝訂成冊。
六、本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1.在導師指導下參加相關研究課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集體研究的合作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要求能夠獨立承擔部分教學工作。三年內至少有2學時本科生課程的教學任務。做到課前備課,獨立撰寫授課講義。 3.參與一定的社會活動,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