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研究生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介紹如下:
原子與分子物理培養方案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學術隊伍
研究方向一:原子和分子結構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特色和意義:? 用多組態自洽場方法系統地、大規模地計算不同的原子、離子的各種結構參數。從計算結果中找出最有可能實現粒子數反轉、適合作新型激光材料的原子或離子及其能輻射激光的確定能級和躍遷。研究可為新型氣體激光器的研制、高溫等離子體的診斷和束箔光譜的識別提供理論依據。 利用分子光譜研究分子結構。研究激光與分子的相互作用,得到分子結構和分子激發態的豐富知識。這些基本知識對物理和化學的很多分芝學科的發展起很大的作用,是開發相關高新技術不可缺的科學依據(如發現新型激光、X射線激光、新型特殊材料等),同時對搞清分子反應動力學,進而對理解催化機理、提高燃燒效率等都有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二:原子與分子碰撞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特色和意義:? 激發態原子與分子碰撞的能量轉移過程,涉及多種學科,在應用方面有廣闊的前景。 用激光誘導熒光方法由熒光發射帶的斷裂或光化分解判斷預離解的發生。測量激發態原子或分子的熒光強度,研究激發態分子的輻射率、預離解率和碰撞轉移率,為尋找新的近紅外可調諧激光工作物質提供信息。 研究非絕熱耦合作用對確定原子、分子彈性或非彈性碰撞過程中終態分布引起的本質影響。研究激發態原子精細結構間的碰撞轉移過程,以檢驗現有的原子相互作用理論,還能給出原子相互作用勢的直接信息。研究激發態原子的碰撞能量合并和締合電離過程,這種締合電離過程在分子形成、電離平衡和輻射轉移的研究中是重要的。利用這種過程,可以實現激光的同位素分離。
二、 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 本專業研究生在政治上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立志為西部大開發服務,熟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用正確的哲學觀點指導本專業的研究工作。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身體健康。 英語聽、說、讀、寫“四會”。 本專業研究生應掌握原子、分子結構的量子理論。原子、分子結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會用多組態自洽場方法系統地、大規模地計算不同原子、離子的各種結構參數;原子與分子碰撞方向的研究生應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術,并進行理論分析。 2.培養方式? 脫產全日制、在職研究生 3.學習年限:?一般為三年(在職人員為三至四年)。?
三、學位論文的基本標準
通過查閱大量的參考資料和社會調查,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結合經濟建設需要選擇學位論文題目。開題報告內容應包括:研究工作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說明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著重說明創新之處,預期進展和預期研究成果。開題報告最遲在第3學期末完成。 學位論文評分分為優、良、合格。 優:研究工作技術路線正確、可行、有創新,工作難度較大,工作量大,論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良:研究工作技術路線正確、可行,工作有一定的難度,工作量較大,論文屬國內一般水平。 合格:研究工作技術路線基本正確,論文屬區內一般水平。
四、本學科碩士研究生須具備的科研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本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它始終貫穿于整個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通過課程學習、論文選題和研究過程,使研究生具備以下科研能力:能查閱國內外參考資料,跟蹤本專業國內外最新動態;具有設計擬定實驗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實驗動手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正確思維、判斷的能力、處理實驗數據及表達實驗結果的能力。具有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堅韌精神。 在教師指導下,研究生參加本專業研究課題(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參加省部以上學術交流會至少一次,在國內刊物上至少發表2篇學術論文,作為參加者,獲校級科技進步獎一次。
五、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應積極參加校、系的有關政治學習和社會公益活動,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進行社會工作的能力,經常參加研究室的學術討論和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勇于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以提高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撰寫論文,力爭做到思想新穎、觀點明確、數據可靠、文字精練。 研究生學習期間應承擔一學期的物理實驗(基礎物理或近代物理)教學任務,并對物理實驗的目的、內容及考核方法等提出改革或改進建議;或者承擔一學期本科生理論課的輔導和批改作業的任務,并對該課程的重點、難點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出建議。 在開題報告前利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到區內外進行調研,結合本專業特點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做好開題報告。 為研究生配備計算機,要求會使用各種軟件、熟練操作計算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