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介紹如下: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為“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該校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成立于1975年組建的原煤炭工業部煤炭科學研究院阜新研究所下設的“采礦巖層與地表移動研究室”,之后成立了“礦山開采沉陷與治理工程研究所”,1997年更名為“采礦損害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并成為“遼寧礦山開采損害技術鑒定中心”的掛靠單位。2001年由遼寧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審批,取得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遼學位[2001]2號),2002年獲得“災害防治工程”本科專業招生權,2002年7月被省教育廳批準為遼寧省高等學校共建重點學科(與阜新市共建)(遼教發[2002]78號),2003年“采礦損害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并入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并成立“災害防治工程系”,開始招收“災害防治工程”本科專業,2004年“礦山沉陷災害防治實驗室”被批準為遼寧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2009年7月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學科建設工程”培育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該學科形成了4個具有一定特色且比較穩定的研究方向,分別為:礦山地層沉陷災害理論與控制技術、礦山地層沉陷災害防護工程、建筑物災害防護與工程結構抗震、道路工程凍害與防治。 目前該學科隊伍共有18人,其中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9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學術團隊所學專業包括采礦工程、地質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等。學術團隊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知識結構均比較合理。該學科的學科和學術帶頭人有中國煤炭學會巖石力學與支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學會煤礦開采損害技術鑒定委員會委員、我國知名采煤沉陷專家劉文生教授,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東北分會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面專業委員會理事和中國煤炭學會巖土工程與礦山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張向東教授,采煤沉陷專家蘇仲杰教授,建筑物災害防護與工程結構抗震專家劉書賢教授、劉海卿教授。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承擔各類科研課題2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20項,市科技進步獎30多項。針對礦山地層沉陷災害理論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以煤礦采空區頂板覆巖移動、變形和破壞的時空規律為突破口,深入探索覆巖離層的發育、擴展、閉合等動態特征與機理,為覆巖離層充填控制地表沉陷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奠定理論基礎;針對礦山地層沉陷災害防治工程研究,重點開展我國原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沉陷區范圍的界定、沉陷特征分析、沉陷區穩定性評價、沉陷誘發的邊坡(山體)滑移、地面裂縫、地面瓦斯溢出等災害發生機理、治理方式選擇等研究工作;針對建筑物災害防護與工程結構抗震研究,在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危房加固改造、橋梁損傷檢測與加固、礦震對城市建筑物安全影響、地震災害下建筑物倒塌破壞機理以及建筑結構抗震與隔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在理論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針對工程凍害與防治的研究,主要開展了北方地區道路凍害的機理與防治措施研究工作,在道路路基的結構性演變規律、凍脹模型建立、凍融特性與凍脹預報理論、凍害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此外,該學科還承擔著“遼寧礦山開采損害技術鑒定中心”的業務工作,在開展礦山開采損害評價,受理礦山開采損害爭議,裁決開采損害爭議與糾紛等方面,完成了200余項礦山開采損害評價、技術鑒定、損害治理對策咨詢與服務工作,為政府和法律部門協調解決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糾紛提供了技術依據,為維護礦區的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該學科共培養“災害防治工程”專業的本科生200多名,培養碩士研究生60余名,掛靠巖土工程學科培養災害防治工程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7名。 通過幾年的建設,該學科在教學科研基礎條件方面有了較大改善,礦山沉陷災害防治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不斷完善,購置了大量的比較先進的儀器設備,辦公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研究生和本科生實習基地進一步擴展,圖書資料得到了進一步補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