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工業大學研究生材料工程專業介紹如下:
一、領域簡介
材料工程主要是研究材料基礎理論、結構與性能、以及材料制備技術、材料工程開發和應用。面向材料工程應用,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全日制工程碩士。 材料工程(無機材料方向)主要包括無機材料的合成、成型加工、產品設計和控制、生產過程以及材料工程開發和應用。材料工程(高分子方向)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成型加工、產品設計和控制、生產過程的開發、高分子材料結構與性能研究等內容。 大連工業大學的材料工程領域面向材料研究應用前沿,分別以陶瓷材料、玻璃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學纖維、塑料、生物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為本領域的發展方向。在培養本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方面具有堅實的基礎與豐富的經驗。以基礎理論、應用基礎理論為指導,與實際材料工程的開發、工藝流程及工業化放大相結合,實現材料制備、加工、性能測試和評價、控制和調試一體化。 在本工程領域,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方面有著規范的制度和嚴格的要求。為了加強材料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組織了一批既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功底,又具有豐富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實踐經驗的高級職稱教師的導師組,成為校內指導研究生的主要力量。還與相關單位建設成實踐培養的重要基地。為具有扎實基礎理論知識、較寬知識面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研究方向及簡介
無機方向: 1.新能源材料工程與應用:以光伏電池材料工程應用和鋰離子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及工程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研究。為產業化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本方向面向于產業化的研究推廣和應用,開發新型光伏電池材料及產品和鋰離子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及產品。 2.玻璃表面工程方向:運用各種表面技術如原子沉積、顆粒沉積、整體覆蓋和表面改性等在玻璃表面形成各種性能不同于基體材料的表面功能薄層,實現玻璃材料的表面功能化,以制備各類新型表面功能材料。 3.生物工程材料方向:主要對生物醫用材料和環境多孔材料工程應用進行研究。在醫用金屬表面制備生物陶瓷薄膜、殼聚糖/HAP超細粉體和有機-無機復合生物活性骨水泥進行研究。對介孔SiO2氣凝膠、TiO2-SiO2復合氣凝膠以及TiO2等光催化材料進行研究。 4.高技術復合材料工程應用 研究新型高技術復合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特別是陶瓷基的復合材料的各種性能的研究,研究工藝條件變化對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開發新型陶瓷基復合材料,進行工程應用推廣。 5.材料工程技術設計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針對無機材料企業的工程建設、技術改造、革新、引進等技術難題或科研攻關進行可行性研究、工程設計,直接為工程項目及產品生產服務。如具體的工程技術項目的設計或研究專題、企業技術攻關、技術改造的子項目、企業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 6.材料工程產品的策劃 本研究方向是材料工程企業的系統新產品的綜合籌劃。比如以產品的原始設計為中心的商務設計、初步工業設計、營銷設計、盈利設計以及專利設計等等。 高分子材料方向: 1.高分子材料合成與應用 本研究方向是通過分子設計,按要求合成新的高分子材料,用于高分子結構材料和工程材料的原料,或普通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劑填加劑。研究合成理論及結構與性能的關系,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規律。 2.高分子材料改性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是按應用過程的要求,對不能滿足應用條件的高分子材料 采用化學或物理改性的方法來改善原高聚物的性能,開發新型的具有優良性能的高聚物。通過對高聚物結構與性能的探討,為開發新型高聚物材料提供理論依據。 3.化學纖維工程應用及開發 本研究方向是研究化學纖維的成型機理以及設備、功能性化學纖維的制備等。通過成型以及結構和性能分析,為開發新型功能性纖維提供理論依據。研究和開發新的化學纖維品種,實現工程放大和工業化生產的研究。 4.高聚物及復合材料結構與性能研究 本研究方向是通過現代測試手段,研究新型高聚物材料和復合材料的結構性能,通過流變性能、力學性能、熱性能等的研究,揭示分子結構的變化對性能的影響規律,用以指導高聚物改性以及新材料的制備。 5.材料工程技術及企業工程策劃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密切結合研究生所在企業面臨的工程設計、技術改造、革新、引進等技術難題或科研攻關進行可行性研究、策劃,為工程項目的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它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技術項目的設計或研究專題,也可以是企業技術攻關、技術改造的子項目,還可以是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 6.材料工程企業管理 本研究方向是研究材料工程企業的管理,特別是塑料、化學纖維企業的管理、材料類產品的營銷,以及材料類企業的發展方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